
要說現在人們買什么都講究一個老字號,英國的《泰晤士報》可以說就是世界媒體大家庭中的一個貨真價實的老字號。它創辦于18世紀下半葉,到現在已有200多年歷史,真是夠老的了。
200多年前,無心插柳柳成蔭
創刊于1785年的《泰晤士報》,是英國歷史最長、影響力最大的報紙,一向以消息準確、社論嚴肅聞名。200多年以來,該報擊敗了在英國先后出現的各類報紙而獲得了極高的聲譽。由于簇擁者多為中上階層知識分子和政界顯要,《泰晤士報》又被英國人戲稱為“給統治英國的人讀的報紙”。談到《泰晤士報》的誕生,其實頗為戲劇性。創辦人約翰·華特原為倫敦勞埃德保險公司的股東之一,當時由于美國獨立戰爭爆發而造成保險索賠陡增,勞埃德保險公司難以支撐。為了養家糊口,華特不得不另尋財源。1784年,他在原皇家印刷廠所在地附近設立了采用新式排字設備的印刷公司。當時,倫敦的報業正處在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之中,8家早報各霸一方難分勝負,總發行量約為2.5萬份。華特認為創辦日報可以獲得豐厚的廣告收益,同時也可以借此機會推廣新式印刷機。于是,第一張《泰晤士報》在1785年1月1日誕生,時名為《每日環球紀錄報》,它包括一篇創刊詞、一則國際新聞、兩則國內新聞,其余的均為付費廣告。由此看來,現在的以廣告收入滋養媒體的做法在200年前的英國已見雛形,老字號的《泰晤士報》更是功不可沒。
以插圖先聲奪人
在19世紀上半葉達蓋爾宣布發明了一種通過光的作用可捕獲影像的方法問世之前,在平面媒體的表現上,人們一直在使用繪畫的方法。因此,早期報紙視覺報道的真空只能用插圖或圖表來填補。1806年1月10日,《泰晤士報》刊登了第一張插圖,詳細地描繪了特拉法爾加海戰英雄納爾遜的隆重葬禮。這張插圖的出現迅速提升了整張報紙的趣味性和可視性,立刻受到讀者的熱烈回應。此后不久,插圖就開始陸續出現在《泰晤士報》的各個版面上:首屆牛津劍橋賽艇對抗賽、兩輪自行車的發明、第一張“黑便士”郵票的誕生、美國總統林肯遭暗殺…… 在攝影報道真正來臨之前的歲月里,這些重要的歷史事件都是通過報紙插圖而被廣泛傳播的。用現場感極強的繪畫插圖來做文字報道的補充,雖然肯定不是《泰晤士報》一家的專利,但至少也是它的特色之舉,為奠定它在英國報界的龍頭老大地位打下了基礎。
故事因照片而生動
后來諾斯克利夫勛爵以32萬英鎊收購了《泰晤士報》,成為這張歷史悠久的老報紙的新一任“掌門人”,這時候已經是1908年了。此前,他曾經諷刺該報的新聞時效太慢,就像酒一樣,而酒越放越香,報紙則不然,時效性是它最重要的生存條件之一。在入主《泰晤士報》后,諾斯克利夫推行的諸多改革舉措都遭到了一些資深編輯的頑強抵制,惟一能夠被接受并延續到現在的就是,把大量圖片報道引入《泰晤士報》。
1922年3月1日清晨,諾斯克利夫給當時的美編老博蓋爾德打了一個電話,要求他為第二天出版的報紙準備一個圖片專版。這將是《泰晤士報》有史以來的首個完全圖片版。興奮不已的博蓋爾德迅速地整理了一下手頭的資料,因為王室的消息在任何時候都能引起英國民眾的高度關注,他最后選定了一組瑪麗公主婚禮的相關照片。午間時分,當博蓋爾德把未干的校樣送到諾斯克利夫面前的時候,這位躊躇滿志的老板只說了一句話:“就這么干了!” 次日,第一張圖片新聞專版在《泰晤士報》上閃亮登場了。
此后不久,一次意外的考古發現成為該報圖片報道的一個里程碑。1922年,探險家卡納馮勛爵和考古學家霍華德·卡特在經歷了8年一無所獲的尋找后,終于在埃及帝王谷厚厚的沙土下發現了一節十六級的石質臺階,這里極有可能是他們一直在尋找的埃及法老圖坦卡蒙的王陵入口。無論石階的盡頭藏著什么,他們都不希望喧囂的媒體來打擾剛有起色的挖掘工作。最終,《泰晤士報》從卡納馮勛爵那里獲得了獨家報道圖坦卡蒙法老王陵挖掘工作的授權。報紙派出兩名文字記者和一名攝影師對王陵的挖掘進程進行了全程跟蹤報道。精彩的文字和獨家的照片源源不斷地從前方傳來,讓其他報紙分外眼紅。馬可·波羅曾用優美的文字描繪了一個富庶的東方國度,讓整個歐洲魂牽夢縈。而這一次,歐洲人第一次真切地看到了另一種文明的燦爛與輝煌——《泰晤士報》的記者用鏡頭記錄下埃及法老陵墓內那些堆積如山的黃金珠寶和價值連城的藝術品。眼見為實,新聞照片的真實性與時效性得到了完美的體現。這一次圖文并茂的報道令《泰晤士報》的銷量猛增,加之其通過報業辛迪加出售相關新聞和圖片,該報一時名聲大噪。50年后,也是在《泰晤士報》的幫助下,這次意外考古發現所發掘的眾多珍貴文物在大英博物館內舉行了隆重的展覽。
尾 聲
盡管人間沒有永不凋謝的輝煌,但所有的人都在為盡可能長久的輝煌而不懈地努力著。200多年來,從人類第一次乘坐熱氣球飛行到人類首次登月成功,從殘忍的瑪麗·安東內特王后到有鐵娘子稱號的瑪格麗特·撒切爾夫人,世界發生了何等翻天覆地的變化!《泰晤士報》一直伴隨著這些變化,關注著這些變化,傳播著這些變化。也正是在這期間,攝影從誕生走向成熟,視覺報道的力量日益強大,新聞報道也因照片而更加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