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敏從小就是個性格內向的女孩,學生時代時連回答問題的勇氣都沒有。而進入社會后,卻又經常換工作,在公司的會議上不敢發言,甚至緊張得直冒冷汗;工作中,不敢與人交流,老板說她缺乏團隊合作精神,同事們覺得她很難接近;她自己覺得孤獨,但又有口難言……究其原因,正是其性格所致。
敏敏實在討厭自己的害羞,于是想到求助心理醫生。哪知道醫生卻說:“你這種癥狀已不是害羞那么簡單了,醫學上稱為‘社交恐怖癥’,你患上的是一種心理疾病。”敏敏這才恍然大悟。
社交恐怖癥有別于害羞
害羞常表現為與陌生人交流時,出現臉紅、心跳加速、說話結巴、手心冒汗等癥狀,甚至不敢與對方直視。不過,害羞并非疾病,因為不至于影響正常交往,會隨著自身的社會閱歷日益豐富、逐漸適應客觀環境而慢慢改善。而社交恐怖癥就沒那么簡單了,那是一種心理疾病,需要通過治療手段達到心理的痊愈。
什么是社交恐怖癥
社交恐怖癥是一種心理恐怖障礙,在臨床表現程度上遠甚于害羞。主要表現為害怕處于眾目睽睽的場合下受人關注,畏懼當眾說話或表演乃至不敢進食,在有人的情況下,連寫字手也會發抖,說話結巴……嚴重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患者往往有一定的性格基礎,多為膽小、羞怯、被動、依賴、高度內向,遇事容易發生焦慮且具有強迫傾向。通常無明顯的起病原因,但也有部分人因在人際活動中受過較大刺激而急性起病。
社交恐怖癥可以分為幾種類型。如赤面恐怖癥,見到陌生人臉紅,被人看見而惴惴不安;又如對視恐怖癥,害怕與別人對視,或窺視別人,感到惶恐不安;再如對人恐怖癥,害怕在公眾場合遇見陌生人或熟悉的人;還有異性恐怖癥,害怕與異性相遇。
輕度社交恐怖癥的患者有一定的自制力,即有渴望改善此類癥狀的愿望。這類人可通過心理治療,用認知行為療法糾正其錯誤的認知,克服其情緒障礙,恢復其社會適應能力以促進身心健康。可以有以下幾種方法:
1.系統脫敏療法:通過漸進性暴露于恐怖環境,對引起恐怖的條件刺激不予強化,使已建立起的恐怖性條件反射逐漸消失。該療法分三個步驟:
(1) 放松訓練:深呼吸、屏氣、轉移注意力,以達到機體、精神的放松。
(2) 分析恐懼、焦慮的對象或場合,告訴患者,其實只是一些很普通的境所,無需在意別人的看法。
(3) 脫敏訓練:讓患者在放松狀態下,面對逐漸加強的恐怖情境逐個消除,直到患者在緊張情境下也能放松。
2.暴露療法:包括默想暴露和現場暴露兩種方法??梢韵葟哪氡┞堕_始,由治療者用語言誘導患者想象自己進入恐懼的社交或表演場所,讓患者的焦慮情緒逐漸減輕之后,再轉為現場暴露,即鼓勵患者重新進入恐懼場所,在治療者的分析解釋下使之逐漸適應。
3.認知重建:越是害怕在公共場所出丑,越是會出現擔心的種種表現。其實,這類人有一定的個性特征。他們追求人格完美卻又極度不自信,在社交過程中,對于對方不經意的一個小動作,便會覺得肯定是自己說錯了,莫名其妙地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這就需要改變不合理的信念,代之以自信心;改變不合理的思維方式,代之以正常合理的思維方式,最大限度地減少自毀觀念,從而獲得一個更遠大、更現實的生活哲學。社交,是與他人的一種溝通方式,是表達各自思想的一種渠道。你無須全盤接受別人的理念,同樣也無須過分要求別人完全贊同你的意見。社會中的個體互相吸引、聚集是求同存異、和諧共存的。如果覺得自己不善言辭,沒有關系,不妨先做一個合格的聆聽者。社會需要不同角色,聆聽和被聆聽同樣重要。
4.社交技能訓練:采用模仿、角色扮演、指定練習等方式,幫助患者學會適當的社交行為,以減輕在社交場合的焦慮,提高患者應對實際生活的能力。
此外,較為嚴重的社交恐怖癥還需要藥物的介入??挂钟羲幬铮绨賾n解、賽樂特及安定類藥物,對緩解焦慮、緊張情緒有一定效果,但必須在臨床醫生的指導下謹慎用藥。對于一些從事特殊職業的人如表演藝術家、演說家、教師等,在面對社交場合出現的焦慮、緊張,可在上臺表演或演講前半小時服用2粒心得安,以減輕心悸、震顫和因害怕而發抖等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