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女性來說,孕育新生命的過程充滿了艱辛,且不說十月懷胎給工作和生活帶來的種種不便,最后那痛苦的分娩時刻更是對“準媽媽”們的嚴峻考驗。因此,在孕期,孕婦的心理總是處于一種跌宕起伏的狀態中,緊張、焦慮、不安乃至恐懼纏繞著她們。是啊,“準媽媽”們要操心的東西實在太多了,擔心胎兒的健康,生怕有畸形之類的意外發生,而且隨著產期的臨近,心中對分娩的恐懼也與日俱增。確實,分娩如同闖關奪隘,再加上一些影視作品對臨產時呼天搶地的渲染,更使得“準媽媽”們視之為畏途。基于這樣的原因,很多人選擇了剖宮產,她們覺得與其痛苦地折騰那么長時間,還不如“一刀”來得干脆。但臨床研究證實,濫用剖宮產對產婦和寶寶都是不利的,除了使產后的恢復期延長、感染幾率增加外,新生兒罹患呼吸系統疾病的概率也大大提高。所以,不少“準媽媽”往往陷入兩難的境地。現在,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引進了先進的“導樂陪產”的方法,可使痛苦的分娩過程變成幸福的體驗。記者為此采訪了該院的專家,并傾聽了接受過“導樂陪產”孕婦的感受。要是您不久就要做媽媽了,不妨去感受一下“導樂陪產”帶來的全新體驗。
“導樂陪產”源自民間助產法
復旦大學附屬婦產科醫院的方芳醫生告訴記者,所謂“導樂”是由希臘語“Donle”翻譯來的。最初的意思是指產婦在分娩的過程中,另一位或幾位有過相關經歷的鄰居、朋友或親戚在一旁給予產婦心理上的安慰和“技術”上的指導,以使分娩過程能夠順利完成,后來引申為一個有愛心、有生育經歷的婦女在整個產程中給產婦以持續的心理、生理及感情上的支持(持續的一對一護理),從而使之順利生產,同時減輕焦慮、恐懼等不良情緒。從方醫生的介紹可以看出,“導樂陪產”的過程是源自民間的一種助產法。此法雖然有其合理性和積極意義,但是有過分娩經歷的人,其經驗不一定都是科學的,有的是誤打誤撞,還有的則是根本錯誤的。用這些經驗和方法去指導一位初產婦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所以,現代醫學對這一方法進行了改進,吸收了傳統做法中合理且科學的部分,而對實施者進行了替換,由普通的經產婦換成了助產士。這樣,對產婦進行的引導就更具有科學性,安全性大大提高,最終的效果也十分理想。
縮短產程、減少痛苦和出血量、提高順產率——“導樂陪產”好處多多
按照醫院的傳統做法,在孕婦的整個生產過程中,丈夫和親屬均被拒之門外,產婦所面對的只有醫生、助產士和護士。處在人生這樣重要的時刻,而自己的至親卻不在身邊,難免會產生焦慮乃至恐懼等不良情緒,而人的心理狀態和內分泌活動是密切相關的。據方醫生介紹,國外在這方面曾做過大量的研究,實驗數據表明:緊張和焦慮會提高體內兒茶酚胺的水平,減少去甲腎上腺素的分泌,使子宮收縮乏力、產程延長;產婦的子宮不斷地收縮,但卻無法將胎兒娩出,于是宮縮的過程將持續,劇烈的疼痛就會始終伴隨著產婦。就像一些影視作品中所描述的那樣,產婦滿身大汗,痛苦地叫喊著……而高聲呼喊不僅對分娩無益,還會增加體力的消耗,使產程延長,出血量增大。而另一項調查則顯示,98%的產婦在分娩中有恐懼感,82%的產婦對住院有心理負擔,100%孕產婦期望能有人陪伴分娩。
方醫生告訴記者,基于上述原因,有些醫院開始嘗試讓丈夫陪伴妻子分娩,但試驗下來效果并不好。妻子因痛苦而喊叫,丈夫緊張得手足無措,雙方的不良情緒互相感染,反而使情況變得不可收拾。而“導樂陪產”則不同了,屆時由專人持續地給予產婦心理上的安慰、感情上的支持和生理上的幫助。分娩一般可劃分為三個階段:待產期、分娩期、產后觀察期。從產婦住進醫院待產開始,“導樂”就會陪伴在旁邊,向產婦介紹分娩的生理特性,消除產婦的恐懼心理,并細心觀察產婦的即時情況,如有必要,便及時通知醫生進行處理。同時鼓勵產婦進食,解釋產婦及家屬提出的問題。進入分娩期后,“導樂”先向主產醫生介紹產婦的基本情況,協助醫生做好各項準備工作;在產婦身邊指導鼓勵如何正確用力,替產婦擦汗,不斷給產婦以心理上的支持。在宮縮間隙時要為產婦喂水、喂食,幫助產婦保持體力。在產后觀察期,“導樂”會陪同產婦回到病房,進行兩小時的母嬰健康觀察,指導產婦和嬰兒及時進行肌膚接觸。“導樂陪產”的優點非常明顯,因為全過程都是由產科醫生擔任,他們有著多年的接生經驗、專業的醫學知識,所以,在整個陪伴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能及時發現并處理產婦的各種情況。由此可見,和家人陪伴相比,“導樂”就更為專業,能更大程度地保障母嬰安全,減少對自然分娩的干擾,使產婦能最大限度調動自己的主觀能動性,挖掘自身的潛力,提高對疼痛的耐受性。同時,由于是一對一的護理,產程進展及胎兒情況觀察得密切,能及時發現問題并給予適當處理,加強了產時的保健,使一切順應自然,故而順產率、陰道分娩率均明顯高于傳統的產時服務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