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在乎天長地久,只在乎曾經擁有”這句歌詞,是部分“閃婚”者心態的最好注腳。愛,已成為締結現代婚姻最大的理由,再加上這是個講究“速度”的時代,于是“閃婚”有了存在的土壤。
其實,“閃婚”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而是古已有之。同時,“閃婚”也不單單是中國所獨有,而是具有相當的普遍性。
古代的許多文學作品,尤其是戲劇作品中,才子佳人通常都是閃電式地從戀愛過渡到婚姻的殿堂。以《西廂記》為例,張生和崔鶯鶯不就是偶然相遇,兩人的眼神對視的瞬間即刻產生了愛情的火花嗎?在紅娘的安排下,張生和崔鶯鶯半夜約會,不顧一切結合了。他們不就是典型的“閃婚”嗎?
現代傳播學奠基人、加拿大學者哈羅德·伊尼斯認為,一切文明都有所倚重,婚姻作為人類文明之一,也有所倚重:傳統婚姻倚重的是雙方的感情能否天長地久,而“閃婚”者倚重的是直覺。
古代的“閃婚”之所以穩定,和當時的婦女地位、文化積淀、婚姻當事人雙方的眼界受較大局限等因素有很大關系。現在的“閃婚”明顯缺乏穩定性。
現今社會快節奏的生活,給人帶來的壓力大了,讓人的心靈脆弱了,很多時候會盲目尋求感情的慰藉,像吃快餐一樣,飽了就行,營養的事就顧不得了。而婚姻恰恰是需要營養的,這個營養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日積月累“磨合”出來的。這個“磨合”不僅在婚后,也有婚前的磨合,那就是了解。婚姻不是男女之間的游戲,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普通朋友,兩人一旦締結婚姻就要承擔生育、相互扶持、照顧等責任義務。
事實上,“閃婚”中的當事人普遍缺乏責任心。沒有責任心這個最起碼的婚姻基礎,僅僅建立在短時間男女傾慕基礎上的兩情相悅,究竟又能相約到多久?何況,“閃婚”還有悖社會道德,屬于揠苗助長催熟出的婚姻果實,表面上看不錯,實際上自締結婚姻的那天起就已經潛伏著危機。這樣的危機,多數連夫妻間微不足道的小事也經不起磨礪。有些“閃婚”新娘,不是因為新郎睡覺前不愛洗腳就勞燕分飛了嗎?兩個人在感情上擦出了火花,但是不妨給自己澆一下冷水,以免陷入危機,不可自拔。
婚姻是以感情為基礎締結的一種法律維護的契約,而感情的培養顯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俗話說:十年修得同船渡,百年修得共枕眠。可見,兩個要在一起實現“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的誓言,不是幾個小時,幾天時間的事,它需要足夠的時間去修煉。而對于“閃婚”族來說,時間恰恰是他們忽略的要素,后悔當初的沖動,往往是“閃婚”常見的結局。
自覺遠離“閃婚”,讓愛情自然過渡成婚姻,而不是百米短跑沖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