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大眾憑借其在中國大陸市場近20年的積累,已成為中國轎車市場的一線領軍廠商。但現在上海大眾面臨著更多的市場進入者的挑戰,其壟斷地位受到威脅,市場占有率逐漸萎縮。
而新進入的廠商除了不斷推出新車型占領細分市場外,其蠶食市場的最主要手段就是以相對較低的價格沖擊市場。上海大眾的有關負責人公開在媒體上表示“市場的領導者是不會主動降價的”,“上海大眾汽車質量好,故其造車成本高,實際上單車利潤已經很低”。
本文針對上述說法,以價格作為切入點,用博弈論來分析上海大眾市場營銷策略的有效性。
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與價格策略
為簡便起見,我們將上海大眾視為博弈的一方,而將所有的競爭對手視為博弈的另一方(對手)。兩個博弈矩陣分別表示上海大眾為高成本企業和低成本企業,我們可以看看在這兩種情況下,其對手是否進入市場。
以上是一個不完全信息靜態博弈,即對手具有不完全信息,而上海大眾具有完全信息。可知:
給定對手進入市場的情況下,上海大眾選擇低價斗爭行動還是高價合作行動,取決于其成本類型。如果它是高成本企業,則高價合作是最優策略;如果它是低成本企業,則低價斗爭是它的最優策略。
對手不知道上海大眾的真實成本類型。如果假定對手知道上海大眾為高成本企業的概率為P,則對手選擇進入時的期望利潤是40P+(-10)*(1-P)>0,解得P*>0.2,即P*>0.2時,對手進入市場。也就是說,對手是否進入市場依賴于它“知道”上海大眾為高成本企業的概率,這是對手對于可能性的一種主觀判斷。
顯然,對于處在壟斷地位的博弈一方,若是低成本企業,它將在博弈中占據最主動的地位,因為它可以通過采取單一的低價行動向對手發信號,從而獲取最大利潤。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與價格策略
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中,壟斷者降低價格并非是為了放棄最大利潤,而是向進入者傳達自己低成本的信息。這樣,如以上博弈矩陣所示,對手進入就會無利可圖,只有選擇不進入,從而達到壟斷者維護市場地位、繼續占有壟斷利潤的目的。
上海大眾營銷策略博弈分析的結論
如果上海大眾是高成本企業,并且對手也深知其作為高成本企業的概率超過一定的P*而采取進入行動時,上海大眾的最優行動是高價合作。這樣,雖然將一部分壟斷利潤分給對手,自己還能夠保持一定的利潤。就目前上海大眾堅挺的價格特點而言,可以視同高價策略,這是當上海大眾為高成本企業并且這一點被對手以較大概率確認后,它所能采取的最優策略。從這個意義上講,上海大眾目前的高價策略是正確而有效的。
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博弈,那么上海大眾作為高成本企業這一信息就不應該透露給對手。也就是說,即便上海大眾是高成本企業,如果此時上海大眾發出低成本的信號,并能影響到對手以為其為高成本企業的概率P(使P變小,P< P*),則對手會選擇不進入,這樣,上海大眾仍將獲得原有的利潤。而上海大眾“單車成本高”的說法直接向對手發出了一個使P增大的信號,雖然這種信號并不可靠,但它卻會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從市場營銷及博弈的角度來看,這無疑是一個敗筆。
既然是不完全信息動態博弈,那么上海大眾作為壟斷者,完全可以主動降低價格,即向對手發出其低成本的信號,逼迫對手不進入市場。而上海大眾“市場領導者是不會主動降價的”這一說法有悖于最優價格策略。
上海大眾“單車利潤已經很低”的市場營銷宣傳是極為不妥當的。首先,消費者在乎的是汽車的銷售價格(消費者剩余),而不是廠家利潤的多少。其次,大家都知道,汽車的研發環節是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的,需要相對比較高的利潤率作為支撐,而上海大眾自已說自己的利潤率很低,會引發人們對其后續研發能力的擔憂,從而影響其客戶的品牌忠誠度。
上海大眾“高質量要求高成本,也就導致了高價格”的邏輯是不能令人信服的。高質量并不必然要求高成本,否則怎么會有“物美價廉”之說呢?并且,上海大眾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造車技術,而先進技術的使用以及大規模生產,應該是有利于降低單車成本的。因此,上海大眾“高質量要求高成本”的說法如果成立,那么我們就可以認為上海大眾存在低效率現象,即生產未能達到現有技術條件下的生產可能性邊界。也就是說,上海大眾有可能因為曾經的壟斷使得它減少了降低成本的壓力,從而滋生了低效率,而消費者卻要為這一低效率買單。
對于上海大眾和對手的博弈分析,同樣也適用于某個細分市場的車型。如果上海大眾能夠積極采用新技術,提高其生產效率,使其某個車型的成本大大降低,那么它仍有可能在某些細分市場上占有博弈的主動地位,獲取較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