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滌生教授的人生格言是簡單的4個字:不斷創新。從業64載,他用自己的全部精力去實踐這4個字——致力于整形外科事業的開創和發展,為中國整形外科躋身于國際先進行列作出了卓越貢獻。
每天上午,張滌生教授都會在自己的辦公室,除了處理一些會診、審稿等事務,便是潛心鉆研醫術,著書立說,了解國內外本專業的新動態、新成果。他口袋里總放著一個小本本,每當聽到或看到有價值的東西,便認真記錄下來。
空余之際,他喜愛閱讀美學書籍以及文學作品,還愛好攝影和集郵。他說,整形外科要糅美學與醫學為一體,因此,醫生自己必須要有較高的美學造詣。
戰火里飛出來的金鳳凰
整形外科誕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火中,因此,人們稱之為“戰火里飛出來的金鳳凰”。張教授說自己之所以會從事整形外科,也是和時代背景有極大關系的。
1941年,正值抗日戰爭時期,他從成都中央大學醫學院畢業,分配到貴陽圖云關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部,跟隨北京協和醫院外科主任張先林教授學習修復傷殘等外科手術。
此后,他參加了反法西斯戰爭亞洲戰場的一個戰役。那場艱苦卓絕的叢林戰爭不僅鍛煉了意志,也讓他在創傷外科方面積累起了很多經驗。
抗戰結束后,張教授回到上海工作。當時正好有去美國留學的機會,老師問他想學哪個專業,因為看到有太多的傷員需要進行修復手術,他選擇了整形外科,這樣就去了賓州大學的Graduate School of Medicine,跟隨Robert H.Ivy學習整形外科。
回國發展,成就斐然
1948年末,美國的醫院邀請他成為全職員工,那時他還有了美國女友,但當時留學生中大都有著報效祖國的想法,于是毅然選擇回國?;貞浧甬敃r的決定,張教授說,如果那時留在美國,可能就像普通的美國醫生那樣過著富裕而平凡的生活,但不可能像現在這樣開創出一番事業來。
回國后不久就是1951年的抗美援朝。那時正值嚴冬,不少志愿軍戰士手指、足趾和鼻子凍傷,美軍使用的燃燒彈也造成了很多戰士燒傷。上海在1951年12月組織了第一批醫療手術救護隊400余人,分3個大隊,他是第一大隊的大隊副兼燒傷外科組的組長,手術隊駐扎在長春。在他的建議和組織下,燒傷病人集中到長春的白求恩醫科大學,建立了專科病房。這個工作后來由成都華西醫科大學的宋儒耀教授接手。宋教授后來去了北京八大處的中國醫學科學院。于是在五六十年代,就有了“南張北宋”之說,他和宋教授相互促進,共同推進整形外科事業在中國的發展。張教授在實踐中更關注開拓創新,在這方面投入的精力比較多一些。
1958年“大躍進”期間,大煉鋼鐵,土法上馬,出現了不少燒傷病人。比較著名的一例是上海第三鋼鐵廠的煉鋼工人邱財康被外漏的鋼水嚴重燙傷,造成90%面積的燒傷,其中Ⅲ度達23%。對于燒傷病人的治療包括抗休克、抗感染和植皮,且越早植皮越好。張教授參加了那個燒傷搶救小組,經過連續3個月夜以繼日的奮戰,搶救獲得成功,創造了中外燒傷史上的新紀錄。這件事在當時轟動了全世界,大量的燒傷病人聞訊后從全國各地趕來。此后,他帶領同仁在各地搶救燒傷病人,積累了大量治療燒傷的經驗,更重要的是運用整形外科處理燒傷后遺癥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1964年,他建立了實驗室,在國內首次開展顯微外科小血管吻合的動物實驗,發明了淋巴水腫烘療機,創立了“烘綁療法”。
從1979年起,張教授開始出國訪問,此后進行了大量的對外交流工作,被國外十幾所大學聘為客座教授,同時也把國內優秀的年輕醫生介紹到國外進修學習,同事們都說他像外交官。在此期間,九院建起了當時上海最好的整形外科大樓,整復外科在世界也比較知名。
張滌生院士說,醫學院畢業的時候,每個醫學生都會宣讀一份醫生誓言。在從醫的六十多個春秋,他正是秉承醫生的天職一路走來:經受了戰爭炮火,挺過了“文革”沖擊,也沐浴到了改革開放的春風。始終不變的是,為祖國醫藥衛生事業的發展和病人的身心健康鞠躬盡瘁的決心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