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K返工風波
近日,上海一家知名的日報刊登了一則題為《15年前風行的手術今現“返工潮”》的新聞,將矛頭直指早年比較流行的PRK近視矯正術。文章詳細分析了該項手術失敗率較高的原因,除了手術本身的局限性外,還與當時缺乏相關的技術標準有關,醫生往往是模仿國外專家的操作,手術中的隨意性比較大。回想當年,PRK技術曾經風靡一時,雖然當時就有眼科專家持懷疑態度,但其無可辯駁的近期效果,讓急于摘掉眼鏡者趨之若騖。然而,任何一項醫療新技術都要經得起時間的考驗,何況是眼科這樣精密的手術呢?
LASIK、LASEK誰更先進
近年來,隨著眼部激光外科技術的不斷發展,PRK技術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則是LASIK(準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鑲術)和LASEK(準分子激光角膜上皮磨鑲術)。由于我國有近30%的人患有屈光不正類眼疾,市場十分巨大。因此,無論是技術力量雄厚的大醫院,還是規模較小的醫療機構,都紛紛購進設備,開展這類手術,競爭十分激烈。隨手翻開一份報紙,就可以看到鋪天蓋地的激光矯治近視的廣告,幾乎都將LASIK奉為“最成熟”的技術,對其優勢進行了詳盡的描述。與PRK不同的是,它采用角膜刀將角膜切開一個瓣,深度達到角膜的基質層,然后用準分子激光進行精密的切削,最后再將角膜瓣復位。這樣一來就可以避開角膜的上皮層,避免了PRK手術的缺陷。盡管如此,還是有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對于近視度數較深或角膜較薄者,就不宜進行此項手術。
針對這樣的情況,PRK的改良術式LASEK就應運而生了。后者也要用角膜刀切出一個角膜瓣,但厚度很小,仍局限在角膜的上皮層內,然后再用激光對下層的上皮組織進行切削,術后再將角膜瓣復位。如此這般,能夠最大程度地照顧角膜較薄和近視度數較深者,于是,一些醫療機構便在廣告上將之吹得神乎其神,說該手術綜合了PRK和LASIK的優點,完全有能力取代LASIK云云。
究竟哪種手術方式最先進呢?這兩種技術從問世到現在不過數年的時間,受術患者的數量也很有限。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已經有部分患者出現了視力回退、眩光、夜視能力差等不良反應。因此,很難說哪種方法更先進,只是兩者各有不同的適用人群罷了。由此可見,對待科學是不能人為地厚此薄彼的。




商業味甚濃的激光眼科手術
由于開展這類手術可以獲得可觀的利潤,大小醫療機構爭先恐后地上馬。復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褚仁遠教授認為,現在的近視手術有嚴重的商業化傾向,不規范不行。廣告一味渲染其正面效果,而對風險回避不談。其實這種手術風險性相當大,而且手術后即使視力能恢復1.0,也有約50%的人,在有的機構甚至是75%會成像質量不佳,也就是連戴眼鏡的效果都達不到。成像質量的好壞需要4個評判標準,即視力表、像差、對比敏感度、眩光。可是目前上海只有少數大醫院實行此種標準,大多數的眼科機構連測定這些標準的儀器都不具備。
衛生部相關標準即將出臺
為了規范激光近視矯正術市場,衛生部視光覺研究中心最近在京舉辦的“準分子激光手術技術標準與規范研討會”上傳出消息,該中心已經起草了《準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術技術和服務規范(草案)》。這套標準從中心設置和設施,檢查流程和治療流程等8個方面對手術進行了規范。比如,要求每個治療中心至少要有1名主刀醫師,2名檢查醫師,要有面積100平方米的場所;在檢查流程中,要進行眼壓、淚液、瞳孔直徑、角膜測厚等常規檢查。標準還對護理人員、主刀醫師的操作步驟作出了詳細規定,對主刀醫師、檢查醫師的執業資格提出了要求。可以預見,待這一標準正式實施后,激光眼科手術必將面臨“洗牌”。經過這一過程,生存下來的只能是技術、設備以及人員力量雄厚的醫療機構。到那時,手術的安全性和效果的可預見性將大大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