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世界鋼價低迷之際,中國宣布全面整合鋼鐵業,以增進素質、減少污染,提高競爭能力。
事件放送
八月初,山西省最大的普鋼生產企業長治鋼鐵(集團)有限公司(下稱“長鋼”)的名字出現在了北京產權交易所的掛牌交易項目中。這是繼石家莊鋼鐵集團之后,又一家國有鋼鐵企業決定出售自己的國有控股權。隨著鋼鐵產業的發展,國內鋼鐵企業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而兼并重組成了鋼廠生存下來的主要舉措。
以招標方式轉讓
根據長鋼的股權轉讓公告,長鋼目前是山西省長治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履行出資人職責的國有獨資公司。長治市人民政府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擬將持有的長治鋼鐵(集團)有限公司國有股權的51%以上對外轉讓。
負責此次長鋼國有股轉讓事宜的岳先生告訴記者,此次長鋼的國有股權轉讓采取招投標的方式。而長鋼的整體資產已經進行了評估:以2004年6月30日為基準日,長鋼的資產總額為45.07億元,負債總額33.01億元,凈資產為12.06億元。而掛牌價格不得低于集團公司資產評估備案后轉讓部分的90%,也就是6億~7億元的90%。
據了解,長鋼創建于1947年,是中國共產黨在太行革命根據地建設的第一個煉鐵廠,目前也是山西省最大的普鋼生產企業。經過55年的發展,現已成為集采礦、煉焦、煉鐵、煉鋼、軋材、水泥制造、工程建設、房地產開發為一體的大型國有企業,目前擁有30億元固定資產,鋼鐵生產能力達260萬噸,主要產品包括棒材、線材、熱軋帶肋鋼筋、無縫鋼管、礦渣水泥、環保墻體制品、螺釘和PP-R管等八大系列。已有六七家企業擬投標。
據岳先生透露,截止到目前,已經有六七家企業報名要求參加長鋼的股權轉讓,其中有外資機構,也有國內鋼廠。而長鋼對受讓者的要求僅僅是良好的財務狀況和支付能力等普遍意義上的要求,并沒有特別的要求,有意者也可以聯合進行投標。
長鋼并不是第一個轉讓國有控股權的鋼廠,此前,武漢鋼鐵集團已經成功將鄂城鋼鐵納入囊中;而國內著名的特鋼企業石家莊鋼鐵已經把80%的國有股權掛在了河北省產權交易中心準備轉讓,中信泰富有望入股。國內鋼鐵企業之間的重組兼并已經拉開了序幕。
國內鋼鐵業的重組兼并與鋼鐵企業的兩極分化日益嚴重有很大關系。根據鋼鐵工業協會提供的數據,上半年實現利潤最多的企業寶鋼集團為136.78億元,而虧損的冶金企業達到13戶,行業盈利呈現明顯向優勢企業集中的趨勢,企業之間盈利水平差距進一步擴大。鋼鐵協會已經呼吁支持國內鋼鐵業的兼并重組,而新頒布的《鋼鐵產業政策》,也標志著我國鋼鐵行業大整合時代的即將來臨。
而業內人士指出,鋼鐵業是一個高風險的投資領域,收購兼并鋼廠一定要注意選擇好兼并重組的對象,對于一些落后產能,與其去兼并它,不如讓它在市場競爭中自生自滅,重慶特殊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宣告破產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2000年,重鋼集團曾按照政府要求,兼并了重慶特鋼集團,但由于重慶特鋼集團技術落后,產品不具備市場競爭力,雖然通過抓管理下降了一些虧損額,但卻不能從根本上實現扭虧為盈,最終還是走上了破產的唯一“出路”。
聚焦《鋼鐵產業發展政策》
從現代鋼鐵工業的發展來看,鋼鐵企業必須大型化、集團化,設備也要大型化,工藝技術要先進。中國鋼鐵行業不能再走數量擴張的道路。
總內容為9章40條的《鋼鐵產業發展政策》(以下簡稱《政策》)近日正式由國家發改委對外公布,為中國鋼鐵產業發展定位了“中高端”的發展方向。在“政策目標”一章中,我國鋼鐵工業未來發展的關鍵語句是“成為世界鋼鐵生產的大國和具有競爭力的強國”,“優良品率大幅度提高,多數產品基本滿足國民經濟大部分行業的發展需要”,“提高產業集中度,企業數量較大幅度減少”和“建立循環型鋼鐵工廠”。
首個國家鋼鐵產業政策究竟有何看點,國家發改委工業司司長劉鐵男和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羅冰生予以了解讀。

產業集聚
《政策》:支持和鼓勵有條件的大型企業集團,進行跨地區的聯合重組,到2010年,形成兩個3000萬噸級,若干個千萬噸級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特大型企業,同時國內排名前十名的鋼鐵企業鋼產量占全國比重要達到50%以上,到2020年力爭達到70%以上。
劉鐵男:近年來,世界鋼鐵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加快,發達國家鋼鐵企業間兼并重組與戰略聯盟勢頭迅猛,從同一國家或地區內部向跨國延伸,從而形成了少數幾個在全球范圍內資源配置優化、生產規模巨大、產品競爭力更強的鋼鐵巨頭,通過規模擴張和提高市場占有率來強化競爭力。2004年,日本新日鐵等4家企業集團鋼產量占該國的73.3%;韓國浦項集團等2家鋼產量占該國的82%。與此同時,我國一個城市有幾家、十幾家鋼鐵企業已不是個別現象,甚至有的城市有幾十家鋼鐵企業。將提高產業集中度作為重要內容,其重大意義在于有利于鋼鐵行業實現規模化生產,有利于自主創新,有利于我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轉變,有利于從根本上解決盲目發展的問題。
羅冰生:小企業不符合鋼鐵工業發展的規模要求,小企業要么淘汰,要么兼并重組,只有這兩條道路。這個原則是不分所有制的,中國鋼鐵行業不能再數量擴張。我們還要參與國際競爭。產業政策對于發展方向的要求非常明確,就是走這條道路。
技術升級
《政策》:現有企業要達到的標準是高爐有效容積1000立方米以上,沿海深水港地區鋼鐵項目有效容積要大于3000立方米。
劉鐵男:國外大企業的現代化高爐不是1000立方米,而是3000、4000,甚至是5000立方米。在這種情況下,從中國鋼鐵工業的實際出發,將高爐的準入標準定為1000立方米以上是一個最起碼的要求。在新建大廠中,要求達到3000立方米以上。也就是說,設備的大型化體現了高效率的要求,體現了技術進步的要求,體現了節能降耗及提高鋼鐵企業競爭能力的要求。
此外,《政策》還將加快產品結構調整和提高產品質量確定為鋼鐵工業實現產業升級的基本著眼點。我國雖然是產鋼大國,但不是鋼鐵強國,一個重要的特征就是產品結構不合理,高技術含量和高附加值產品自給率低,產品質量不高。代表鋼鐵工業技術水平和鋼材消費層次的板帶比低。鋼鐵產品結構調整的方向是淘汰落后的疊軋薄板、熱軋硅鋼片和質量低劣的建筑材料。抑制窄帶鋼、螺紋鋼及線材產品產能的擴張;發展高端板帶材和高效鋼材。產品品種應以熱軋板、冷軋板、不銹鋼板、鍍層板、冷軋硅鋼片、寬厚板、高速鐵路用鋼以及滿足機械、軍工、汽車等行業需要的特殊鋼材為主。推廣使用三級及以上高效螺紋鋼。
循環經濟
《政策》:建立循環型鋼鐵工廠,500萬噸以上規模鋼鐵聯合企業,要努力做到電力自供有余,實現外供。2010年全行業噸鋼綜合能耗、可比能耗、耗新水分別降到0.73噸標煤、0.685噸標煤、8噸以下,2020年分別降到0.7噸、0.64噸、6噸以下。
劉鐵男:鋼鐵行業是能源、水資源、礦石資源消耗大的資源密集型產業,同時又面臨資源不足、環境污染的嚴重制約。我國鋼鐵工業噸鋼綜合能耗比世界先進水平高15%至20%,噸鋼耗水比世界先進水平高8噸至10噸;鋼鐵工業能源有效利用率只有30%,而且是污染排放的大戶,固體廢棄物占工業排放總量的16%,廢水、廢氣排放量占工業的14%。我國鋼鐵工業粗放型的現狀和其工藝流程的特點,決定了其是最有條件、最具潛力、最為緊迫發展循環經濟的產業。
外企有條件進入
《政策》:境外鋼鐵企業投資中國鋼鐵工業,須具有自主知識產權技術,上年普通鋼產量須達到1000萬噸以上或合金特殊鋼產量達到100萬噸。投資中國鋼鐵工業的境外非鋼鐵企業,必須結合國內現有鋼鐵企業的改造和搬遷實施。原則上不允許外商控股。
劉鐵男:不管內外資,產業升級都要依托老廠,中國市場大,能源資源基礎相對有優勢,這種條件下外資進入要有附加條件。
2005 市場逆轉?
國際投行瑞銀(UBS)指出,中國是帶動近2年鋼鐵需求大增的主力,但在實施宏觀調控后,需求已見萎縮且將持續到明年,單月鋼鐵需求增長率已從去年初的26%驟降至5%;同時去年11月中國鋼鐵由1年前的凈輸入,逆轉為凈輸出100萬噸以上。
分析師指出,鋼鐵業擴產幾乎已經是全球性的現象。今年中國政府已先后通過了馬鞍山鋼鐵、太原鋼鐵的增產申請案,中國最大的鋼鐵企業上海寶鋼集團也考慮投資100億美元,在廣東建一座年產量達上千萬噸的新廠。
中國臺灣地區的中鋼等主要鋼鐵業者則計劃在未來10年里,將粗鋼產能提高1600萬噸;韓國最大的鋼鐵企業浦項鋼鐵(Posco),也在考慮和澳洲的BHPBilliton合組公司,在印度設立鋼鐵廠。
IISI說:“未來粗鋼生產還是會維持高成長的狀態。”為此,瑞銀已將鋼鐵業投資評等自“買進”(buy)降為“中立”(neutral)。瑞銀鋼鐵業分析師PeterHickson說:“中國對全球鋼鐵業造成的影響極大,整個產業明年轉為供給過剩后,勢必沖擊價格。”
中國主導全球鋼鐵業話語權
“全球鋼鐵市場:成也中國,敗也中國”,華爾街日報去年年底關于全球鋼鐵業的這篇專文撼動了許多人的心,也說明了中國鋼鐵產業已經真正地變成了一個巨人。
華爾街日報指出:“這一年來中國在全球市場大批買入鋼鐵,讓生產商們賺得盆滿缽滿,而其他鋼鐵用戶則叫苦連天。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未來中國可能也會導致全球鋼鐵供大界接軌,成為全球鋼鐵市場最有力的競爭者。隨著寶鋼股份增發的順利通過,寶鋼將成為一面旗幟,帶領中國鋼鐵產業逐漸主導全球鋼鐵的話語權。
上海社科院2005年經濟形勢預測課題組的報告認為,新的一年中,為了保持發展的勢頭,中國鋼鐵產業應該重點發展精品、集約生產和跨國經營,并使各個主要鋼鐵產品達到世界級產能。應該進一步優化配置現有裝備能力,鼓勵發展我國緊缺的高附加值鋼鐵產品,成為世界領先的精品鋼生產基地。
鋼產過兩億:全球第一
國際鋼鐵協會的報告稱,2004年前7個月世界粗鋼產量達到5.897億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8.2%。據預測,2004年全球產粗鋼將邁上10億噸臺階,比2003年增加4000萬噸以上,鋼材消費9.5億噸左右,也將比上年增加4000萬噸以上。
事實上,上世紀70年代,日本生產著世界上將近20%的鋼鐵,成為世界第二大鋼鐵生產國和最大的鋼鐵出口國,前蘇聯則是世界第一大鋼鐵生產國。
蘇聯解體后,日本取而代之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一直到1996年才被中國超過。
與此相應的是,全球鋼鐵產量飛速增長。1770年僅5萬噸,1800年13萬噸,增長了一倍多,1861年則380萬噸,到了20世紀初,世界鋼鐵產量達到了近5000萬噸。
最近幾十年,在鋼鐵產量的增長中,亞洲國家的表現最為令人矚目。
1980年代末,韓國迅速崛起,成為鋼鐵生產強國之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份額逐漸增大,1996年突破億噸,鋼產量為10124萬噸,列世界第一位。自此,中國鋼鐵產量一直居于世界首位。
過去的十年中,中國在世界鋼鐵產業中所占的份額幾乎翻了一番,遠遠超過其他國家的鋼產量紀錄,是世界上惟一年產鋼超過兩億噸的國家。
鋼鐵業重組:中國驅動
根據布魯塞爾國際鋼鐵研究所(IISI)日前公布的全球鋼鐵行業預測數據顯示,2004年全球鋼產量首次超過10億噸,而且因為2004年中國對鋼鐵需求的激增,鋼鐵巨頭利潤增長迅速,但報告認為,中國產能迅速提高可能導致世界鋼鐵業的重組。
資料顯示,目前世界最大的鋼鐵公司MittalSteel就是由三家公司合并而成的荷蘭鋼鐵巨頭,而前世界第一鋼鐵企業阿賽洛公司,是由法國、盧森堡、西班牙三國的三家大型鋼鐵企業合并而成。跨國“跨度”最大的印度LNM集團則基本上是靠并購重組才崛起的鋼鐵巨頭。
業內人士認為,一方面是全球鋼鐵產能較上游產業鏈相比仍然比較分散,全球最大的10家鋼鐵生產商占有世界市場30%的份額,最大的10家鐵礦砂和焦炭供應商則占據了80%的市場份額,另外一方面是全球增長最快也是最大的鋼鐵市場中國的鋼鐵產能在不斷擴大,低端鋼鐵產品已經要出口緩解庫存,這兩方面因素加劇了國際鋼鐵巨頭的兼并重組。據悉,英國Corus集團和德國蒂森·克虜伯正在醞釀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