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財富的相當份額在猶太人的口袋里,全世界最有錢的企業(yè)家中,猶太人占了一半,盡管猶太人僅占全世界人口的0.3%,但他們卻操縱著世界經(jīng)濟的杠桿。
為數(shù)不多的猶太人,竟成為全球最強的富人,這其中隱藏著怎樣的秘密?
理財是他們的法寶之一。
*“三等分”的理財公式
*錢是賺來的
*寧租不買
*喜歡買保險
*學會布施 樂于助人
*教育是神圣的事業(yè)
將財富分為3等份,各有用處
猶太人的傳統(tǒng)理財方法是,任何時候都要撥出三分之一的金錢存起來,只有這樣才能積累財富。
他們理想的理財方式是:要用1/3來買地(最好的儲蓄方式),1/3用于商業(yè)運作,另外1/3則應該留在手邊。實際上,這就是當今人們呼吁的分散風險的安全投資法。
錢是賺來的
猶太人在表述自己引以為豪的民族財富觀時,是以他們所理解的華人財富觀作對比的。
他們認為,猶太人的財富觀是“錢是賺來的”,華人的財富觀是“錢是攢來的”。表面上看,猶太人的財富觀無比正確,而華人的財富觀則顯得有些寒酸。實際上,正確的說法是,華人的財富觀是“錢是省來的”,換言之,“省下的就是賺來的”。這一字之差,把華人的財富觀大大曲解了。其實華人的財富觀至少在出發(fā)點上與猶太人是一致的,區(qū)別在于華人更加明確賺錢是一個不斷節(jié)省成本以增加留存收益的過程,而猶太人似乎是在強調開創(chuàng)性的勞動是賺錢的秘笈。
相比之下,當前美國人的財富觀是最奇特的。美國人似乎相信“錢是借來的”。只要東亞出口大國不斷借錢給美國,美國經(jīng)濟就可以持續(xù)增長。因此說,美國人的財富觀充滿了高風險,或者是真正意義上的泡沫經(jīng)濟風險。
有了很多錢,也還是寧租不買
“寧租不買”是大多數(shù)猶太人的習慣做法。比如許多猶太巨富仍租住公寓,一般不會棄租買宅。他們的說法是:“反正我要死了,何必將房子留給別人。”
向陌生人施惠即是向天使施惠
要想成為富人,首先要做的是布施。要樂于幫助比自己更困難的人。提供給他人幫助,自己的心胸也就會極大地豐富、開闊。只有心胸開闊的人,大家才會喜歡他,愿意與他接近,也就是有了好的人緣。有了人緣,自然就會贏得許多商業(yè)機會。貪欲很強的人,是不可能做成大事的。
施惠他人,并不一定都要給錢。即便是粗茶淡飯,只要能給他人帶來幫助也是可行的。猶太人有這樣一句格言:“向陌生人施惠即是向天使施惠”,因此猶太人只要看到比自己困難的人,就會把他請進家里讓他飽飽地吃一頓。
此理念也適用于商業(yè)活動中。
窮人才是財富的源泉
經(jīng)濟越不景氣,人們想一朝致富的欲望也就越強烈。但是,盲目地不切實際地賺錢,結果可能適得其反,境況會越來越糟。這時候就該學學猶太人,變換一下考慮問題的角度。
這世界上有錢人畢竟只占少數(shù),窮人才是絕對多數(shù)。有錢人是依靠從絕大多數(shù)窮人(而不是富人)那里獲得的利益而積斂財富的。
要想致富,首先要搞清楚一點:窮人才是財富的源泉。這里所說的窮人,一種是真正意義上的窮人,另一種是指包括有錢人在內的顧客。
為什么把有錢人也包含在窮人之列呢?猶太人認為,買主之所以付錢購買,是因為他手頭沒有這種東西,沒有想要的東西便是貧窮。但是,如果一次就使窮人不得不支付巨額的費用,那他們手上的錢很快就會用光。因此,要盡量使窮人手頭維持有錢,總能進行購物,即讓他們手中的小額錢財周轉起來,并只賺取占這些錢百分之幾的微薄利潤。
這便是邁向開展大規(guī)模商業(yè)活動的第一步。由于顧客只需支付很少的錢,資本的周轉因而得以順暢,而龐大的顧客數(shù)量則使獲得的利潤呈幾何級數(shù)增長。
以有錢人為對象的商業(yè)活動,例如高級不動產(chǎn)、高級轎車、豪華賓館和俱樂部等,從原理上講,它和以窮人為對象的商業(yè)活動是沒有區(qū)別的,只是前者追求的是高級物品、高質量的享受,而后者只要能滿足基本生活需求即可,但有一點需求是相同的,那就是想輕松地付款。
創(chuàng)造良好的付款條件,在實際經(jīng)營活動中往住不被注意。但是,建立起大財團和大企業(yè)的人士都在這一點上下了不少功夫。
歐洲著名的銀行家羅斯柴爾德由開舊工具店起步;英國最大的百貨公司馬克斯·斯賓塞最早只是開一家寒磣的西裝店;美國石油大亨哈默,靠在酒精中添加藥用生姜液制造姜汁啤酒發(fā)家而步入國際市場;日本淺野建筑的創(chuàng)始人淺野總一郎靠在神田賣水起家。
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熟知普通老百姓的生活狀況,并由此發(fā)展出自己的事業(yè)。他們掌握了那種出售好像沒什么大利的物品卻能從中獲取利潤的智慧。他們十分明白這個道理:只要能馬上回收資本,即使是看似垃圾的廢品都有可能成為巨大財富的源泉。比起只是尋求看似精美的成品,還不如重新審視、發(fā)掘舊物的潛力。基于這樣的觀點去重新審視商業(yè)活動,就有機會改變思維方式、創(chuàng)造出新的觀念。
教育和宗教一樣神圣
對于教育,猶太人是作為一項神圣的宗教義務來履行的,哪怕是最貧窮的家庭也會盡力使子女受盡可能多的教育。一項統(tǒng)計數(shù)字表明,美國猶太人中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占的比例,是整個美國社會平均水平的5倍。在現(xiàn)代社會,這種重視教育、善于學習的回報就是知識和金錢。
讓有錢人引領消費
要讓某種商品流行起來,最重要的是讓它在那些有錢人當中流行。上流社會的風尚對一般人有很大影響。
決不一次性博弈
騙過別人一次,沒準別人也會騙你,第二次生意也就別想再做了。所以猶太人給自己訂下了許多條戒律。
他們對雇工按時計酬,會客必先預約,辦公桌上從來沒有昨天未解決的文件。
猶太人還喜歡做被法律默認的生意。他們不懼怕困難,視苦難為一筆最大的財富。
眾多的猶太富人,實際上就是由于他們具有富人的思維方式。這不是什么實用的技術,而是一種處世哲學。猶太人始終將此處世哲學付諸日常生活的實踐當中。
整個歐美近代經(jīng)濟的發(fā)展史與猶太人結下不解之緣。從葡萄牙到西班牙,再到荷蘭、英國、德國、美國,猶太人被驅趕到哪里,哪里的經(jīng)濟隨后便出現(xiàn)高速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