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調動知識型員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企業老板苦惱的事情。偉大的教育家孔子的“御人術”,對于當今企業領導者可謂是管好和用好知識員工的法寶。
在任何公司,上司天生就比下屬強勢,所以上司要對下屬慈悲為懷,寬容為本,才能換來下屬的忠誠。
“仁者愛人”的領導哲學
《論語·鄉黨》曾記載孔子一次上朝回來,得知家中馬廄被燒了,他立即詢問:“傷人乎?”,而不問廄中的馬是否有死傷。孔子的領導哲學充分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管理思想。
信息經濟時代對知識型員工的管理是企業領導者工作重心之一,關系到企業的經營成敗。由于知識型員工具有獨立性、創新性、驕傲性、流動性、成就性和復雜性等特征,因而領導人員能否“愛人”,能否為員工提供一個注重人情味和感情投入,給予員工家庭式的情感撫慰的企業軟環境,成為領導者提高企業員工歸屬感和責任感、激發員工創造性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索尼公司董事長盛田昭夫認為“一個日本公司最主要的使命,是培養它同雇員之間的關系,在公司創造一種家庭式情感,及經理人員和所有雇員同甘苦、共命運的情感”。《財富》雜志評出的最受歡迎的100家最佳公司中的大多數都慷慨的為員工提供諸如理發、修鞋和免費早餐等看起來不起眼卻充滿人情味的“軟福利”。
“為政以德”的領導品質
“為政以德”是儒家管理思想的基本信條,也是對領導者品質的基本要求。孔子指出:“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在孔子看來,領導者以身作則,講求道德,就能夠取得像北極星處在一定位置而別的星辰都環繞著它運轉一樣的管理效果。
傳統的領導理論過于強調領導者如何控制自己的下屬,而沒有注重領導者本人的道德修養、領導方式、工作態度對下屬的示范和激勵作用。現代企業人員管理研究發現,領導人員對下屬的假設、期望、態度和領導方式在很大程度上確定了這些下屬人員的工作績效和職業進步。
因此,領導者必須對自己的態度行為及其對下屬的影響非常敏感,在強調員工工作績效的同時,也應反思自身對員工績效的影響。領導者在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水平的同時,必須提防不能以降低其管理功效的情緒對待員工,也不能以沒有效益的方式對待員工。海爾的張瑞敏曾經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有時候我認為把中國傳統文化運用好就不錯”、“我這個當頭兒的要以身作則,整個團隊的人際關系也是透明的了”。
“無為而治”的領導方式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孔子認為領導者僅僅靠懲罰的手段來管理下屬的話,下屬總會有人想辦法鉆空子,如果能以道德和禮儀來領導下屬的話,那么大家就能夠自動自發。孔子還指出 “無為而治者,其舜也與!夫何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好的領導者對下屬任而能信、“赦小過”,使下屬能夠充分地施展自己的才能。
要想使員工由外在承諾轉變為內在承諾,領導者就必須改變其傳統控制方式,對于員工除了財務指標這種診斷型控制之外,還要加強信仰系統、禁區系統、互動式控制系統的作用。信仰系統和禁區系統可以說是企業文化的陰陽兩面,告訴了員工努力方向的同時,也規定員工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
互動式控制系統則是通過領導與下屬共同決策,達到控制的目的。高效領導者除了授權,還能使各種控制系統之間相互配合、互為支撐,發揮協同作用,達到“無為而治”的效果。
“惠而不費”的領導手段
孔子認為,在管理人時不可一味的用暴力強制,而要“利之”,即允許被領導者獲得一定的經濟利益,使他們對工作感興趣,從而使工作能夠取得較好的效果,這就是孔子所說的 “惠則足以使人”。同時,孔子還提出了“惠而不費”的觀點,認為最好的激勵手段是使受惠者獲得的利益由受惠者本人為自己生產出來,就能做到惠而不費。
知識員工的工作主要是思維性活動,依靠大腦而不是體力,對勞動過程的監督既沒意義,也不可能,因此領導者在領導手段上需要具有“雙贏”意識,將知識員工的收益與企業利益緊緊捆綁起來。
現代企業領導者既要看到為知識員工提供各種福利、提高薪酬而導致的財務支出增加,更應看到合理的激勵安排對企業知識員工積極性的激發作用,要有“惠而不費”的思想。近幾年廣泛推行的期權式薪酬制度和股權激勵安排可能是孔子“惠而不費”思想在現代企業人員管理方面的最好體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