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桃花競艷柳樹吐青日麗風和的日子,在湖南沅陵官莊鎮沐濯鋪村三一九國道旁。一座普通的民房里鼓樂陣陣,吟涌聲聲,上及白發皤然的老者,下至童稚未開的幼兒,一律披麻戴孝,隨著哀樂;或起或跪,一臉虔誠。堂屋門柱上貼有兩副白紙黑字由本村王正華、王彝老先生撰寫的挽聯:
遠隔重洋。殘線難縫游子服:
再回故里,傷心不見倚門人萬里歸來,輸扶黃土流血淚千秋抱恨,帳望藍天想音容。
堂屋前面靈桌上,端放著一男一女兩位老人遺像,一切都如喪事派場,可是路人皆不由駐足納悶:為何不見棺材,更不見骨灰盒?
原來是闊別桑梓四十年的海外游子、臺灣同胞顏科(字永久)先生,借回鄉祭祖之際;為過世數十年的父母補辦喪事,以了牽魂繞夢之夙愿,聊盡海外游子之孝情。
悠悠四十載,去時弟妹年幼,父母健在,一朝歸來弟妹垂然已老。慈萱嚴椿,早已凋殘。征衣尚在,殘線猶存。而音容難覓,孝心難全;怎不叫人觸景傷情,潛然淚下。顏科先生雖已年近古稀,但還是依理為父母行三跪九叩、持幡繞靈之禮,眾人無不側然低回。這時,到了念夕奠文的時候,只聽文公聲情并茂的念道:“嗚呼!痛哉!木本水源,深思當以報答;慎終追遠,浩德怎敢遺忘。兒:遠涉重洋。養育之恩未報;身離故土,孝恩之禮難周。悵望云天,恨海峽之隔絕難通;緬懷父母,愧游子之懺逆不孝。……思親一刻總難忘,為全孝道;守服三年容易滿,寄托哀思。千里迢迢,不辭水陸之苦;寸香裊裊。難慰父母之靈……,血淚灑千行,未盡孝道,雞一束,難敘離情。虔跪靈前,謹以札行三獻;迫思往昔,徒將熱淚雙拋。……,百善孝為先;誠可信也;三生人有幸,豈不樂乎?原父母有靈,庇佑家門迪吉;期炎黃無虞,謀求祖國繁榮。尚饗!”此時,顏科先生及各位孝子賢孫,已是淚流滿面,泣不成聲。
歸期已至,顏科先生又將踏上旅途。親朋戚友依依惜別,互道珍重。徐煌老先生,感慨萬端;特賦詩一首:進少年好友顏君永久。
闊別遙遙四十年,重逢恰值艷陽天。
纖纖柳樹舒青眼,灼灼桃花展笑顏。
且喜三生人有幸,猶歡百善孝為先。
明朝回到臺灣去,何時圍爐促膝談?
2003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