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趙凡夫先生相識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那時我們合作編輯出版一部。名曰《北國金城——樺甸》的書。時任市委宣傳部長和該書主編之一的凡夫,為出版該書出了大力。
通過那次合作我對他淵博學識和淳樸厚道、真誠坦率的人品很是贊佩,但對他知之不多,因為他本人不事張揚,我只知道他兼任市文聯主席,編著理論書籍凡20余部,成果甚豐,尚不知他是位作家,曾創作出大量文學作品。幾年不見,此次樺甸之行,竟讀到了他的散文集《在母親的懷抱里》與《大洋彼岸》。正在我為他創作成果高興之際,又讀到了他即將梓的新作《五花山》,更令我不勝欣喜。
《五花山》散文集大致可分為兩個方面。一個方面是對現實生活體驗、感悟;一方面是游記。無論那一方面,他的每篇作品的立意,文筆、風格都展示出他高尚的人品,若谷的胸懷,誠摯的情感與淵博的學識,以及他銳利的洞察事物能力和深厚的寫作功力,文中描繪的景物、情節都具有強烈的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給人以啟迪。正如。劉舶在(文心雕龍‘知音》中所說:“慷慨者逆聲而擊節,釀籍者見密而高蹈,浮慧者觀綺而躍心,愛奇者聞詭而驚聽。”真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散文這種文體有其抒情性、寫意性、記實性等特性,散文離開抒情便會失去它的藝術魁力,無情無物的散文就失去了靈魂。凡夫的散文篇篇都直抒胸臆,有著真情實感。《常回家看看》是一年春節晚會上一首唱響中華大地的歌,也激發了作者的情感,他在《常回家看看》一文中充分抒發了父子愛,母女情,道出了千千萬萬父母、子女的心聲,筆者是已近古稀之人,實感同身受。人到了老年,兒女們都不在身邊,有的分居在本市,有的遠在外地。老人不僅感到孤獨,而且思念兒女之情多么強烈,是多么盼望)兒女們回家團聚,享受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大多兒女也都體現出關心至愛父母之情,使老人感到溫暖幸福。但有些老人既希望兒女“常回家看看”又懼怕子女們“常回家看看”,有些子女不體貼老人年事已高,身體己衰弱,回到家來不幫父母“刷刷筷子洗洗碗”,盡兒女孝道,而是當做休息,進門不是看電視,就是打撲克麻將,任憑老人累得滿頭大汗,腰酸背疼,他們大吃大喝一通后揚長而去,老人無論精力上、經濟上都不堪重負,我的部分老友對此常常唉聲嘆氣,甚至有的星期天。節假日躲了出去。這篇文章里凡夫兩個方面都作了真實的描繪:“老漢老婆六十三,好不容易盼個星期天,家里來了‘還鄉團’,好吃好喝往外搬……大吃二喝加耍鬧,一直玩到三更天,腰也疼來腿也酸,誰來給咱減負擔!”至此,作者禁不住憤懣地大聲疾呼;“兒女們怎么能如此……。”真入木三分。
《老鄉情》是描述高一個層次的感情世界,描繪了工作在外地的各種崗位的鄉親們,滿懷著對家鄉的熱愛,積極為家鄉、為鄉親排憂解難,努力為家鄉改革開放事業做貢獻。這種鄉悄已經超出了“人情”的范圍,賦予了新的超值的內涵,老鄉情已經升華到鄉土情、民族情和愛國之情,老鄉情也能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讀后給人以諸多啟迪。
作者在《梁君)篇中,傾注了對老同學深深摯愛之情。多年不見的中學同窗,由于孜孜不倦地追求苦學成材,成為“東方百名優秀畫家”。在熱情謳歌梁君成就的同時,身為市委副書記兼文聯主席的作者,因對梁君了解的不多,支持得不夠,使其“墻里開花墻外紅”,內心暗暗感到愧疚而譴責自己。這種感情是反映了一位市委領導對老同學濃濃情意,情感真摯,豪無矯飾。
我更感興趣的是(酒鬼自白)與《逝去的歲月》,前者是作者將聽到的、看到的酒鬼們的一些表現用第一人稱述諸筆端,將酒鬼的形象描繪得淋漓盡致,讀著令人忍俊不住捧腹大笑。這篇暴露性散文給那些嗜酒如命者以鞭苔,警示人們切勿飲酒過量成瘤,情節感人,寓教于樂。《逝去的歲月》是日記體散文,他筆下的日記,不是著意寫事,而是著意寫人,寫人的思想,人的活動,人的心態,人與事物關系。該篇刻畫了三位縣級領導干部,而三位領導干部個性各異,揭示出“文革”末期黨的干部艱苦奮斗和立黨為公的革命情懷,寫得生動活潑,讀后頗受教益。
游記自古就是散文創作的重要題材,古有《花園記》、《醉翁亭記》等,徐霞客是眾所周知的旅行家,近現代郭沫若、劉白羽、余秋雨等大家散文諸多精品都臉炙人口。凡夫的散文也有其特點,對他所游歷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所見所聞,絕不泛泛平面導游式的介紹和無謂的呻吟,而是描繪著自己獨具慧眼的印象,抒發著內心。被撞擊和震顫的情思,寄寓情韻的感悟,不事張揚地妮娓而談,使灼熱的感情與深刻的哲理融合,情景交融相得益彰。《哦·泰山》、《初識黃山》、《三峽感悟》均具有上述特色。《初識黃山》不僅用他生花妙筆寫出黃山景物壯美,主峰“蓮花峰刺破青天,直聳云端”,因黃山太陡、太險、登攀不易,管理部門為方便游人修了三條索道,減輕旅游者旅途之勞。這時作者突然想到1979年7月,76歲的鄧小平同志來到黃山,沒用人攙扶,沒坐竹轎,全靠自己用四天時間跨越了三萬多個臺階上下黃山,不僅目睹黃山奇峰怪石和云海,還洗了溫泉澡。小平同志的精神激勵了他,要識黃山真面目,必須徒步登完三萬個臺階。堅強的意志使他藐視艱難險阻,終于登上黃山之巔,飽覽了黃山偉、奇、幻、險的秀美風光。
凡夫的游記不但引領讀者領略大自然的風光,而且在游歷中常常啟示人們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關系,思考著人類的歷史命運與前途,在《蜀中行》中就充分反映了他在這些方面的感悟。從“蜀道難,難于上青天”,描寫到經過新中國幾十年的建設蜀道變通途的歷程,歸結到“四川人民敢上九天攬月的斗志。游都扛堰他想到葛洲壩、三峽工程,反映著祖國建設一日千里的發展,體驗看中國人的驕傲與自豪,給人以信心,鼓舞人們奮勇前進,令人看到更夷好的明天。
有。人說游歷一座名山,一條大川,看過一處名勝就是讀一部書,這話是有道理的。神州大地的名勝古跡、名山大川都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文化的積淀,是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杰作,華夏的一山一水,一城一寺無不飽含著豐富的歷史典故與美麗的傳說。凡夫以他淵博的學識,在他的游記散文中每篇都有歷史、文化的回顧,也有典故敘述,在令讀者同他一起神游神州大地,欣賞景物的同時,又增長了許多歷史文化與名勝古跡的知識,擴大了視野。如《蜀中行》中的游張飛廟講張飛的故事,游白帝城考究它的由來,《都江堰》寫出李冰父子修建水利工程歷史功績等等,都表現得淋漓盡致,無不喚起讀者對歷史的沉思。
讀凡夫游記散文,神州大地扛山多嬌,令人震憾,令人自豪,進一步激發出愛國之熱忱。
掩卷而思,凡夫身居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職務,工作繁忙緊張,舟車輾轉,馬不停蹄,文山會海,案續冗雜,更加官場應酬,誘惑多多,這些足以耗散一個人的精力,而他卻甘守寂寞,堅持業余創作。在別人休息睡眠,圍城搓麻,摸牌下棋,看電影電視的時候,他卻伏案從事艱苦爬格子的工作,直熬到萬籟俱寂,更深夜盡。這是為了什么?我蔓然想起弗溶伊德的一個觀聲,即:人的精神存在著一種趨向,它強烈地要求實現快樂原則。凡夫的快樂原則我覺得就是他的時代使命感和責任感,他在生活中體驗、感悟到的東西,不吐不快,實踐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優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創作宗旨。《五花山》的問世,就是實現了他的這種快樂原則。這是他文學創作上的又一豐碩成果,讓我在這里衷心祝愿凡夫有更多更優秀的作品面世,在創作上取得更大的豐收。
2003年元月于樺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