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位于臺灣嘉義縣東北,是尖山、祝山、塔山、大武戀山等18座山的總稱。其主峰塔山海拔2600米,東部毗鄰臺灣最高峰玉山、阿里山最為著名的是小火車。盤旋72公里,穿越82條隧道、最長的隧道長達1.3公里。
阿里山是一座森林寶庫,生長著許多極為珍貴的樹木:鐵杉、臺灣杉、紅檜、扁柏、小姬松等,并稱為阿里山“五木”。
我們所乘的汽車沿著盤旋的山路一路向上攀爬,雖然是在雨中,仍然能夠看到茂密的森林、云霧繚繞的山景。雨中的山景更增添了些許朦膛迷離的色彩。只是不知為什么,也許是由于下雨,車窗緊閉,雖有卒調開放,但是空氣流動仍然處于基本停滯狀態,所以車上不少人都有暈車的癥狀。我分析,是不是此山的盤山道有些陡?每走一步落差都大些?
當汽車終于停下來時,雨下得更大了,氣溫一下子變得很低,許多同行者都顧不得那許多。在車上就往身上加褲子或上衣(此時是陽歷一月)。我還是有先見之明,事先就穿了不少衣服,所以最早一批下車。誰知,剛一走下車來,兩只褲腳便被雨水打濕。正在猶豫向前走不走時,只聽旁邊有一個聲音向我發問:“你們是大陸來的吧?”我回過身去,看到問話者是一位坐在駕駛臺上的司機,正把臉伸出打開的車窗向我發問。我說是。他說:“我一看就知道你們是從大陸來的。”我問他:“你怎么看出來的?”他說:“我的女朋友就是大陸的,”我問:“是福建人嗎?”他說不是,是江西人。當時我有點奇怪,因為在外地的江西人并不多,連在內地其他省都不多,臺灣人怎么會認識?我把我的疑問提出來,他說:“原先她在廣東東莞打工,所以我們認識了。”這就是了,由于下雨,沒顧上多問。但見得兩岸原是一家人。在臺灣無論走到哪里,都能感受到這般濃濃的鄉情。
雨越下越大,嚴重影響了我們觀山的興致。停車場不遠處就是一個規模較大的出售旅游商品的地方。那里多少有些遮雨的設施。我們想去也得去,不想去也得去——因為至少我這個年齡不允許在大雨中上下臺階。紅木與鐵木的筷于是這里的熱銷貨,還有就是木制印章料,一對印章放入一個精致的小盒內,上面燙金的“阿里山特產”也蠻吸引人。
雖然這樣,我還是不死心,但也沒敢走得太遠。大雨如注,其實相機都無法伸出,我只得用塑料袋擋著,只拍了很少的阿里山雨景,便結束了阿里山之旅。
下得阿里山,天空也開始放晴。但是時間不允許我們再次上山。既然看不了山,那么就“聽”山吧。導游介紹說,阿里山的美景紛呈,以森林、云海和日出為三大看點,其中首推云海。破曉時分站在山上,云蒸霞蔚,云濤滾滾,似波濤洶涌,似大海潮起潮落。再有就是阿里山的森林草木。春天,滿山遍野的櫻花,映得滿山絢麗。阿里山最著名的是一棵神木。那是一裸生長了三千多年的珍貴紅檜,以其“資歷”和形狀成為阿里山的標志。然而,在1997年7月1日的一場風雨中,神木有三分之一的樹干從頂端劈裂,崩倒的樹干碎裂成四大塊,壓毀樹旁的阿里山鐵路。一年后的1998年6月29日中午12點50分,神木被人工放倒。放倒時舉行了隆重的儀式。現在又將神木立在原址供人憑吊。第三就是觀日出。在阿里山觀日出最好的地點是祝山。祝山高度僅次子培山.海拔2480米。觀日出是要在凌晨時分登頂的。屆時黑夜退去,東方現出一絲紅霞,慢慢染紅了天空,然后太陽噴薄而出,躍出了地平線,光芒四射,一種豪情便會油然而生。
雖然由于下雨未能一見阿里山全貌.心存遺憾,但是此次呵里山之旅,還是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是一座綠色的寶庫,那是一幅立體的畫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