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放棄采訪林坑的失意,晌午剛過,我們來到了蒼坡村。蒼坡村也是楠溪江沿岸的一個古村,也是比較有名的古村。
已經一點多種了,我們還沒有吃年飯,也不知村子里有沒有飯館。進得蒼坡村的大門,一位姓李的大爺和他家的大媽非常熱情地把我們引進了他們的家。他們的家藏在村子的最里面,是一幢新造的二層小樓,就是那種不應該出現在這種以古老民居為特色的村子里的貼著瓷磚的樓房。好在它躲在里面,難得見人。在游客參觀村子時,一般看不到這所房子。
大媽讓我們在樓下的廳里休息,然后她就開始忙活起來。像一般農村一樣,這所房子的廳雖然不小,但是很亂,到處都堆著裝他們每天在村口賣的小紀念品的麻袋及成箱的礦泉水。廚房在廳邊上的一個角落里,大媽一邊忙活,一邊與我們嘮家常。從她的話里,我們知道了李大爺原是鎮上旅游部門的一個負責人,現在已經退休了(墻上掛著他光榮退休的證書)。難,隆他們有這么強的服務意識,我們剛一進村門,一見打聽飯館就把我們領到家里用餐。大媽今天給我們做的面條,是用自家種的麥子磨成的面粉,自己搟成的面條;用的菜、蔥、蒜等,也都是自家種的。沒想到今天有機會吃一碗地道的農家飯了。只是不太衛生,屋里蒼蠅亂飛,轟都轟不走。我平時就有點“神經性腸炎”,一見此景,肚子里就有點兒不太對勁兒。
飯后,大媽非常熱情地帶我們去看蒼坡村里最好的風景。由于這里是村子的最里面,一般的游客來不到這里,這里便成了全村的衛生死角。我們是穿過一堆堆垃圾從后門走出去的。我真心希望村里能重視一下這些衛生死角,那樣對發展旅游就更好了。
有一堵石墻,是蒼坡村的代表作。這堵石墻用鵝卵石筑成,非常結實,看起來當年肯定是用于防御的。這堵石墻下面是一條同樣用鵝卵石鋪成的小道,兩相輝映,顯得這條巷子幽深且有質感,確有特色。雖然據了解,浙東的許多村子都有這種石墻,但數蒼坡村這堵石墻最為有名。不光是它結實,我看最主要還是它的位置、它的環境、它的形狀,都表現著它特有的文化內涵。
蒼坡村的整體布局,用四個大字便可概括,曰:筆墨紙硯。這種格局,在北方的小鎮、小村里確實難找。只有在這江南水鄉,在這人杰地靈的豐腴之地,在這以耕讀傳世的村落里才有可能出現。
蒼坡的溪門正對著筆街。楠溪江畔的古老村落,一般的格局都是主街與大門方向呈垂直狀。這條筆街即是如此。溪門朝北,筆街呈東西走向。既然叫“筆街”,它就是筆直的。很長,約有330米,從村子這頭直通到村子那頭。村子東頭,也就是筆尖正對著的方向,是青尖峰,俗稱“筆架山”。那形狀的確與筆架一般無二。這便是“筆”;一進溪門,只走幾步,便有一座小石橋,橋的兩側是兩方池塘。這兩方池塘,便是硯池,東邊的叫東硯池,西邊的叫西硯池。這便是“硯”;筆街北側,平放著幾塊巨大的條石,條石切割得方方正正,如墨一般,這便是“墨”。那么,整個村子就像一張寫滿文字的大紙,這便是“紙”。
水,在所有古村落里都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一個村子里,都有非常完整的供水體系。有的村子是水渠繞戶走(大多數村子是這樣),每家每戶洗菜、洗衣都可以一出家門就進行。也有的村子是大水塘、多個水井供水,蒼坡村就是這樣的。它的東西兩個硯池都屬于供水系統,同時還有多個水井。最著名的是村中心的一口八卦井,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了,現在還在使用著,只不過由于井太古老,幾經修整后,八卦圖案已經不見了。這口井是村中心的標志。在蒼坡村的東硯池東邊,還有三口水井,這三口水井已然不再是當年圓形水井的模樣,而是方形的。三口水井一字排開,各有各的用途:左邊的一個用于洗菜, 中間的用于洗衣服,右邊的用來刷馬桶一類。洗菜的那口井旁,還有一個半圓形的井,大概是用來汲水吃的。
我們從村子北面的房間穿過,后門便是一條渠,從渠邊看去,景色非常優美。一片水塘,幾棵綠樹,遠處有房屋,掛著大紅燈籠。一切都那么自然而和諧。雖然是旅游景點,但是整個村子祥和寧靜,沒有噪音,人們仍然過著慣常的生活。
大媽領著我們去看“女織館”。她的普通話說得比較差,我沒聽懂她的介紹。“女織館”設在村西頭的一所大房子里,想當初這所房子也許是什么達官貴人的宅邸,很整齊,很寬敞。里面展覽的都是蒼坡村婦女的手工織物,包括她們使用的工具。不知為什么這里織品這樣豐富。有的機器已經很古老了,可是仍然能夠轉動。回來后,我查了很多資料,仍然不曉得蒼坡村的“女織館”是什么意思,是紀念什么的。
我們又轉回了溪門。李大媽賣旅游紀念品的小攤就設在溪門門口。李大爺指著溪門說:“你們看這個門的頂子,結構很復雜呢。現在只有日本的奈良還有一幢這樣結構的建筑,國內已經沒有了。”原來,這是宋代蒼坡村李氏祖先七世祖李秋山修建的“車門”。該“車門”為獨特的半拱式飛檐木結構,與日本奈良東大寺的南門一樣。奈良的東大寺被日本人稱為“國寶”,而蒼坡村這一“車門”,也被中國的古建筑專家視為全國獨一無二的宋代建筑珍品。一個小小的村子,也能有“中國之最”、“世界之最”,真是不簡單。這還要感謝蒼坡村的先人們,是他們使用了這樣的建筑形式,并把它們保存了下來。
蒼坡村是李姓祖居。傳說李氏第八世祖李邗任迪功郎,因兄李邦1120年征遼身亡,從此淡泊名利,隱居故里。一日夜晚見水中明月,不禁思念亡兄,于是建造一所建筑,取名“水月堂”。個二世祖李澹軒于1223年重修水月堂,作為吟詩會友之所。清咸豐年間,三十三世祖李世鋪再次重修水月堂,取名吉洲園,意為教書育人之所。雖然李氏祖上曾多次修建水月堂,以示淡泊官場,但是在蒼坡村溪門口還是有一特殊景觀,那就是一進門的地上,用石頭砌了一頂官帽子:帽檐、紗帽翅、帽頂,簡簡單單的幾塊石頭,便把官帽形象地嵌在了村子門口。雖然這只不過是一個小小的裝飾,但是從中滲透出來的,卻是中國最古老、最傳統、也最頑固的觀念:學而優則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