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老夫少妻婚配近來時常見諸報端熒屏,每一出都成為街談巷議的熱門話題。我們自可以用一種輕松的目光來看待這類“郎才女貌”或“郎財女貌”型的老夫少妻,畢竟,在一個日益開放的社會,人們有自主選擇婚配的權利,更不用說這些當事人非富即貴了。
但是,假設出現這樣的情形:老夫少妻不再是當事人自主的選擇,而是某種外部因素強加的;它不再是新聞報道的個別案例,而是生活中普遍的現象,我們還能如此輕松嗎?這不是天方夜譚,這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的人口問題。
最近,陜西省政府出臺規定,性別比懸殊地區的領導不能提拔,在國內首次將新生兒男女比例與官員的“烏紗帽”緊緊聯系起來。這項政策的基石是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針對的是重男輕女的封建觀念,但多少也是出于無奈:該省部分地區新生兒男女比例嚴重失衡,某縣第二胎新生兒男女性別比高達253.5:100,縣里有7個村自2001年起連續三年間出生的第二胎沒有一個女孩。這樣的問題并非陜西所獨有,當前我國出生嬰兒性別比直逼120(即平均每出生100名女嬰相對應地出生了近120名男嬰),而正常比值應該是103~107。
男女性別比例失衡的直接后果之一,就是老夫少妻。按照人口學觀點,超常規的性別比會造成“婚姻擠壓”,即當男女性別比差距較大的這代人進入婚嫁期,同一年齡組的男女中就有一部分男青年找不到對象,于是這部分男青年就可能到下一年齡組的女青年中找對象,如此循環下去,形成男性初婚年齡推遲,女性初婚年齡提前,夫妻年齡差異擴大。通俗地講,男多女少并不會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樣,靠一部分男性“打光棍”來解決平衡。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并不是很多男性會輕易放棄上天賦予的婚配權,在同齡人中找不到,就到下一個年齡組去找。相對而言,在下一個年齡組中,這些社會地位、物質條件更勝一籌的成熟“老男人”反而更具優勢,逼得本正當齡的“小兄弟”退而讓位,轉投更下一個年齡組……如此循環往復,老夫少妻現象越滾越大。
現實中的老夫少妻,并不像報上熒屏上那些“郎才(財)女貌”類型,件件都成“佳話”。相反,它會帶來普遍的社會問題,在生活觀、生育觀、道德觀等諸多方面帶來沖擊。最近,上海某高級中學開了一堂關于婚前性行為的性教育公開課,面對眾多聽講老師,學生在課堂上大方談性,有些提問竟讓老師也難以招架。其中一個刁鉆問題就是:“老師,是否無論何種年齡,婚前性行為都是錯誤的?如果一個人50歲了卻還沒結婚呢?”
對于這個問題,任課老師以“先不探討”搪塞了過去。的確,如果我們已經知道許多這個年齡的學生,將來由于種種原因可能無法在一個合適的年紀找到適齡的配偶,我們就無法以一個簡單的“對”或“錯”來回答他們。但是,老師可以在課堂上搪塞過去的問題,社會終究難以回避。回避越久,懲罰越大。
形勢如此嚴峻,顯然不能坐視旁觀。近日,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在介紹2005年中國人口工作重點時透露,政府有意通過修改刑法來遏制人為因素造成的中國新生兒“男多女少”、出生性別比持續失衡的問題。如果這項提議獲得通過,那么今后,大范圍的老夫少妻現象即便本身不是“犯罪”,也是“犯罪”行為導致的后果之一,可以作為衡量此項“犯罪率”的一個參照物。
把老夫少妻與刑事犯罪聯系在一起,看似滑稽,實則沉痛。在大力建設和諧社會的今天,我們須認識到,家庭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前提。官員烏紗也好,刑事犯罪也罷,之所以祭出如此嚴厲手段,目的即在于保證家庭和諧、社會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