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是一種治療起來很棘手的傳染病,至今仍沒有特效的治療方法。很多的慢性乙肝患者久治不愈,嘗試了各種藥物和治療方法,始終沒有收到良好的效果。還有一些新發的患者,看到別人治起來那么困難, 自己心早也很著急,到處求醫問藥,總希望能夠盡快治好。為什么美好的理想總是要落空呢,關鍵是沒有認識到乙肝這一疾病的特殊性,未選好合適的治療時機。那這時機究竟該如何選擇呢,筆者請教了上海虹橋醫院肝病中心的專家們。聽了譚志波主任的介紹,我才了解到,原來很多患者在治療中走入了誤區。
日常生活中常可以見到這桿的人,在體檢中偶然發現自己染有乙肝病毒,就惶惶不可終日,到處尋醫問藥。去看醫生后,一定要開點藥回去才安心,否則就認為醫生對自己的病不重視。其實,這是一種對自己很不負責任的行為,因為并不是所有的病毒感染者都需要治療。乙肝病毒的致病機理非常復雜,它并不直接損傷人體的肝細胞,而是將其 DNA整合到正常肝細胞的DNA上,然后利用人體的蛋白質合成系統表達特異性的抗原。這些抗原被人體免疫系統“偵察”到之后就誘發了免疫反應。這一反應在清除病毒的同時也對肝臟細胞產生了傷害。所以,在體檢中發現自己感染了病毒不要盲目行動,而是應該再加做全套的肝功能檢查項目,如轉氨酶、白蛋白、膽紅素等。看肝細胞是否受到了傷害,如果證實有傷害,那就需要在醫生的指導下對癥治療。如果上述的肝功能檢查都正常,而且也沒有明顯的臨床癥狀,一般來說就不需要進行治療。如果強行使用一些抗病毒的藥物反而會傷害肝臟。但是,有一點要特別指出:不需要治療并不意味著聽之任之。在人體沒有不適的情況下,也應該每隔3個月去醫院做相關的肝功能和影像學(B超)檢查,發現異常應立即著手治療。當然,如出現不適,須隨時到醫院檢查。
老患者和新發患者相比,情況就復雜得多。因為他們已經和疾病 “斗爭”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人體免疫系統以及其他各系統的功能都有一定程度的紊亂,所以,在治療的時候一定要慎重。在一般情況下,當出現持續的乏力、食欲減退、腹脹、厭油膩、消化不良以及腹瀉或大便次數增多,肝臟有觸痛或扣擊痛等癥狀,化驗轉氨酶、膽紅素等升高,白蛋白降低等就應進行積極的治療。
所謂治療是指除有效的藥物治療外,應該充分休息,推薦吃高蛋白高維生素低脂肪的膳食,但應控制總量,以免過量的脂肪堆積在肝臟內,進一步加重肝臟的負擔。在治療的過程中應該聽從醫生的囑咐,及時到醫院做相關檢查,以明確治療的效果。切不可只顧吃藥而不觀察療效,,
治療的具體方法因人而異,不可以千篇一律。應保肝、促進微循環、調節免疫、抗病毒綜合進行,在疾病的不同階段側重不同的方面。唯有這樣,才能收到較好的療效。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后,如果肝功能恢復正常,臨床的癥狀和體征消失,患者也沒有明顯的不適,治療就可以暫告一個段落了。很多患者都不明白這一點,他們除了兩對半沒有轉岡,其他檢查都已經正常了,卻還是想要吃藥,總想徹底轉陰。有時醫生不開藥給他們了,還不放心,總是到處打聽別人用什么藥,自己也配來吃,反而加重了肝臟的負擔。因此,恢復正常之后只要注意生活方式,不要吸煙、喝酒或熬夜,每隔三個月去醫院檢查一下就可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