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中年男于痛苦地躺在床上。他髖關節脫位已經好幾天了,不要說翻身感到非常困難,就是稍動—動腿,都會引起鉆心般的疼痛。一位和藹可親的醫生耐心地為他做推拿治療。這位傷科大夫手法嫻熟,剛柔相濟,邊推邊問病人:“痛嗎?覺怎么樣,別太緊張……”說話間,額頭上的汗珠不停地滴落下來。驀地,他雙手使勁一按,猛地朝上—推,病人還來不及叫喊, 頓覺全身舒坦,病痛立消。這位頃刻間妙手回春的醫生就是“石氏傷科”的第四代傳人——一石仰山教授。
創立于清末太平天國時期的石氏傷科,100多年來,經過石仰山的曾祖父石藍田、祖父石曉山、父親石筱山和石仰山本人四代人的努力,發掘、整理了我國有3000年歷史的骨傷科醫學寶庫,創造了以治內傷為本的“三色膏藥”、 “消散膏”和一系列的經驗方,創造了獨樹—幟的整骨復位的—套手法和工具.成為我國南方的—大流派,蜚聲海內外,譽滿東亞。
石仰山1955年起獨立開業行醫。1980年,石仰山奉調到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開診。1983年—1987年獲三屆“上海市勞動模范”稱號,1997年起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1995年被評為上海市名中醫。現為上海中醫藥大學兼職教授、上海市黃浦區中心醫院名譽院長。 自1977年起,石仰山便撰寫了《石筱山醫案集注》、《傷科的辯證論治》、《骨折論治》及《石氏理傷手法談》等一系列論文。他主持的頸椎病、腰腿痛、骨質疏松癥三大課題研究均通過市、區級科學成果鑒定,其中一項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兩項獲“黃浦區科技進步”一等獎。
石仰山不僅醫術高明,更難能可貴的是他有一顆為病人服務的心。一次,一位女患者來看門診,未等她坐定,石醫生便輕輕吐出一句:“你比以前瘦了。”病人頓時呆住了,“我已經幾年沒來了,您還記得?”石醫生笑著說:“我看過的病人,心中總有點數。”從統計材料上看,他—年要診治近萬名病人,難怪享有“驚人的診斷電腦”的美譽。
石仰山常說的一句話是:“醫生的職責是為病人解除痛苦,我決不能離開自己的病人。”他在看專家門診時,經常忙得連飯也來不及吃,更不要說經常業余出診、業務咨詢。前幾年身體好的時候,他還常常騎自行車為行動不便的病人出診,遇有刮風下雨也從不退卻。 “石氏傷科”非但醫術高超,一代代石氏傳人的高尚醫德,也是有口皆碑。
石氏傷科特色
石氏理傷的基本原則,是從“人體是不是統一的整體”這一觀點出發,以中醫理論為指導,動用四診八綱,進行辨證施治。注重內調氣血,外理筋骨,損其有余,補其不足。采用內治與外治相結合的力法,進行具休治療。在活血化瘀時,輔以調氣之藥。以湯藥為主,接骨片次之。 “石氏傷科”的—整套理論與技法,經臨床大量驗證,效果甚佳。
石氏推重傳統,但不墨守成規,對手法、藥物等習慣沿用的辦法大加發展,與時俱進。例如:對于髖關節脫位,常采用俯臥位拉推按法復位;于顳頜關節脫位,則常施以口外復位法;—些本來需要切開復位的骨折,能閉合復位,并結合內治,療效頗佳。對腰肌勞損、漏肩風、腰椎肥大,均有明顯療效。石仰山還進行外用藥劑型改革,認為傳統的中醫外敷藥雖然效果很好,但是用麥芽糖調之,天熱時麥芽糖會發酵,弄臟衣服,還可能引起傷口發炎。于是,他和堂弟石鑒玉一起,把祖上沿用百余年的“三色三黃”敷藥與臨床相結合,運用日本引進的“巴布氏劑”生產流水線加工工藝,與上海市中藥三廠共同開發出新一代骨傷外敷新藥—一石氏傷膏(取名復方紫荊膏),不僅保持了原有的療效,而且不污染衣物,使用攜帶方便,且無任何副作用。
現代科學的滲透、支持,使石氏的中醫傷骨科日趨博大精深。“石氏傷科”在總結自身經驗的同時,也在進一步博采各家之長,以此充實自己,繼續為祖國醫學事業作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