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merican Idiot》
Green Day
初識Green Day是在1994年的伍德斯托克音樂節VCD里,一曲“When I Come Around” 艷驚四座,使他們成為20世紀90年代朋克的代言人,被譽為“新朋克教父”。過去的10年里,樂隊雖然也出過幾張專輯,但多數被埋沒,并沒有太大的突破。
這張《American Idiot》終于給人帶來驚喜,無論從立意還是音樂,都是2004年最讓人心儀的專輯,在商業上和評論界,皆獲好評。
此輯是樂隊自2000年以來的首次出擊。朋克可以做到像Green Day那樣好聽,已經是個奇跡,沒想到他們此番還拋出“朋克概念專輯”和“朋克歌劇”的概念,在朋克里結合鋼琴及音樂劇,來傳遞敏感的政治話題,以及地球上一切的愛恨情仇。從“概念專輯”本身來講,可算傳承了Beatles和Pink Floyd樂隊的精神。
整張專輯可聽性強,充滿變化:“She's A Rebel”和“St. Jimmy”風格比較像樂隊早期的作品;“Boulevard of Broken Dreams”則有點Foo Fighters樂隊的遺風;“Extraordinary Girl”中加入了印度音樂元素;“Dearly Beloved”應該是從Alarm樂隊的“68 Guns”汲取了靈感;“Wake Me Up When September Ends”居然還帶點靚女歌手Jessica Simpson的感覺!標題歌曲則是最典型的Green Day風格,在整張專輯中最不起眼,但也很耐聽。整張專輯鞏固了Green Day在當今朋克樂壇的地位,是他們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一張專輯。
朋克一直敢怒敢言。此輯充分表現出反戰、反權威、反媒體的朋克精神,被樂評譽為Green Day出道至今最有野心的一張專輯。推出后高踞各零售店以及Amazon銷量榜前列,還打入年度格萊美獎的提名。熱銷固然和去年美國的政治形式有關,但不得不承認Green Day在音樂和音樂觀念上,都有了一次質的飛躍。
闖蕩江湖十余載,Green Day寶刀未老。
《A Ghost Is Born》
Wilco
《A Ghost Is Born》是2004年一張十分特別的專輯,雖然商業上沒有十分突出的成績,但樂評界給出的評價非常高。

相對Wilco上張專輯《Yankee Hotel Foxtrot》的厚重而言,《A Ghost Is Born》表現得淡定而樸實。領軍人物Jeff Tweedy對商業社會中的人際關系有敏銳的觀察和獨到的犀利描繪。他把單純的民謠分解再分解,與藍草、靜態噪音、電子氛圍等重組,打破固有的民謠形態,自我分裂出多重視角:令人緊張不安的不和諧狀態和令人賞心悅目的和諧狀態。這種多元化的后搖滾特征在專輯的兩首10分多鐘長的歌——“Spiders”(蜘蛛)和“Less Than You Think”(比你想象得少)里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前者電吉他環繞,編織出密密麻麻的纖細觸角;而后者異常寧靜,如歌名一樣惹人遐想。這樣的音樂你要么不聽,一聽必然停不下來,并且思緒會被它緊緊地吸引住。
能這樣在動聽樂音和實驗技法間找到平衡,難怪Wilco被稱為民謠界的Radiohead。
《Hopes And Fears》
Keane
Keane由主唱Tom Chaplin、鍵盤手Tim Rice-oxley和鼓手Richard Hughes三人組成,作為一支看似傳統的英倫樂隊,他們居然沒有吉他手和貝司手!這支樂隊在意識上可說和傳統樂隊模式徹底決裂,獨走偏鋒。
開始曲“Somewhere Only We Know”就可聽到鍵盤的電音取代了吉他的位置;第二首歌“Bend Break”中鍵盤和人聲的配合已然默契,點綴加入的鈴鼓增加了民謠的韻味;“Your Eyes Open”中鍵盤做了一些特殊音效,給琴音一點補償;“Sunshine”則充分利用鍵盤精靈的一面,鬼魅而迷人……雖然多數人喜歡將Keane與最近幾年很走紅的樂隊Coldplay作比較,但前者主唱的聲線更接近Radiohead的Thom Yorke,音域非常寬廣,演唱充滿內在的力量,且和鍵盤的配合相當默契,算是彌補吉他的缺憾。樂隊的音樂概念可說是集合了Radiohead和Coldplay的長處。貫穿整張專輯的是濃重的傷感情緒,并沒那么直接,卻能洞察領略。這張專輯是慢熱的作品,銷量也是在年終盤點的時候,才讓人驚嘆。
在說唱嘻哈大占流行樂市場的今天,Keane的出現讓人眼前一亮,并且可以長長地舒一口氣。不過,這樣另類的樂隊,你須得多聽幾遍,才能感覺到它的好。

《Medulla》
Bjork
冰島美女Bjork的新專輯于去年夏末推出。專輯名《Medulla》十分詭異,直譯的話可以是“骨髓”,聽了音樂后,知道完全不是這個意思。這音樂,晦澀空靈,心情好的時候聽如同仙樂,不得人間聞;心情糟糕的時候聽,感覺自己正在被石化,心都空了。封套上的Bjork,戴著黑色的假發,胸前綴以圖騰,發絲蛇行,目光攝人魂魄。可以猜度,這《Medulla》是“Medusa”(美杜莎)的一個變體。蛇發女怪,誰中了她的魔法,都會變成石頭。Annie Lennox不久前也推出過一個叫做《Medusa》的專輯,這會子Bjork步了后塵了。男人都成了吸血鬼,女人都成了美杜莎。不過,保羅西蒙說:“A rock feels no pain,An island never cry”。變成石頭,喜怒哀樂,就都沒有了。《Medulla》的確不是可以意料得到的唱片:Bjork不再沉溺在電子音樂里破格,她把精神運用在人聲上,把她的人聲化為美杜莎炯炯的目光,且取代樂器的位置,在詩歌詠唱與人聲鼓機間探討可能性。Bjork還是那樣精靈古怪,像個孩子,又像個天使。想象一下,一張專輯里,有清唱、有合唱、有重唱、有實驗小品,是多么不可思議。
《情歸新澤西》原聲
群星
2004年搶眼的原聲專輯不少,可有趣的是,在電臺點播和唱片銷量榜上排在最前面的,既不是以音樂為主線的《放牛班的春天》、《清潔》,也不是大制作《特洛伊》、《亞瑟王》,而是一部清新而低調的影片《情歸新澤西》(Garden State)。
其實這張原聲的走紅并不奇怪,因為導演Zach Braff幾乎是按照《阿甘正傳》的思路來選歌的,雖然里面并不都是60年代的民謠,可給人的感覺卻很類似。比如有民謠組合Simon Garfunkel的“The Only Living Boy in New York”,英國民謠歌手Nick Drake的“One of These Things First”,另外還有Trip-hop加民謠感覺的組合Zero 7的名曲“In the Waiting Line”。此外,Coldplay的“Don’t Panic”,Frou Frou的“Let Go”、Iron Wine的“Such Great Heights”也是絕佳的好歌。整張專輯給人一種非常Chill-out的感覺,暖暖的,質樸的,回歸的,正如這部片子的主題和色彩。
事實上,即使你不習慣收藏電影原聲,即使你不喜歡Natalie Portman不想看這個片子,只要你喜歡音樂并且還打算被感動,這張原聲就絕對值得一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