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孚京對待生意的心態就像練“推手”,把事業攏在雙手可及的空間,來來回回地經營,似有重復,卻總在進步
下午兩點半,當記者從掛著兩個宮燈的大門推門而入時,黃孚京已經端坐在一張古色古香的桌子前面,左手品茗,右手執書,對面擺著一張自己的名片,正自得其樂。
黃孚京屬龍,今年53歲,一身文人氣質,吐字清晰、待人有禮、溫文爾雅,很有北京傳統文人派頭。了解他的人也許不多,但提到他經營的農雨軒茶舍,在北京國貿大廈上班的白領,尤其是外企高管,怕是無人不曉。
從1999年開業至今,農雨軒憑借國貿大廈這處北京的黃金寶地,已經吸收了十三四萬的精英會員作為常客,其中不乏眾人皆知的商界、影視界翹楚人物,甚至國外政要。黃孚京6年的嘔心經營,一心一意且步步堅實的資本積累,按公司模式的規范操作,使農雨軒茶舍達到了今天的境界。
茶中生意
黃孚京出身書香世家,其父親是國民黨黨報的主編,與“三家村”的吳晗、廖沫沙等當年的大知識分子關系親密;再往遠了究,著名的廣州起義革命黨人黃興乃黃孚京父親的親伯父,黃孚京正兒八經出身大家族。然而這一點在當年卻不是什么值得炫耀的事情,黃孚京照樣插隊去了內蒙古,一去就是10年,當過工人,做過鍋爐工,吃夠了苦頭,1978年恢復高考后成了老三屆學員之一。
吃過的苦并沒有在黃孚京身上留下痕跡,似乎已被多年的和樂歲月洗去了,但經歷苦難沉淀下來的精神力量在心里扎了根,和身體里的家族血脈融合,激發了他創業的沖動。1986年,黃孚京去深圳和朋友合伙做生意,首試告捷。
1987年,他終于回到闊別多年的北京。在做了其它商業方面的嘗試后,1999年,黃孚京決定在國貿開一家能代表中國傳統文化的茶舍,“在外面呆的時間久了,看到了中國文化的發展,但是代表民族文化的品牌太少了”。黃孚京想打一張中國文化牌,他要樹立自己的品牌。盡管來自西方的咖啡館已隨處可見,星巴克星羅棋布;盡管1999年的北京仍不缺少茶館,在老巷胡同、名勝古跡、文化場所,茶館照舊咿咿呀呀唱著千年古調,泡著清水香茗。但1999年的北京缺少一個既有中國傳統特色,又能和國際接軌、走商務路線的茶館,尤其在國貿這樣的商務中心,中國茶更是難覓蹤跡。
黃孚京正是一眼看中了其中的商務空白。
憑著過去做生意的資本,黃孚京在國貿租下了200多平米的店面。在寸土寸金的國貿租下這么大的面積,做一項講究情調、心境的生意,黃孚京是以兩年的認真調查做底的。但在別人看來,這有點像在鶯歌燕舞之地立起的貞節牌坊,既獨特又頗惹非議。“茶和國貿是個矛盾體”,盡管承認這一點,黃孚京還是拿文人的認真勁兒投入了進去。
農雨軒開張第一天,在國貿辦公的許多公司的管理層、職員都來看新鮮,人氣旺盛,正可謂開張大吉。第一把火得益于黃孚京的精明和細心。他通過電子郵件的方式把農雨軒開張的消息發布出去,國貿附近1000多家公司全在他的消息覆蓋之下,這招現在看來是生意開張慣用的招數,在1999年的北京還算是頗有謀略。
“我的目標是產品和社會對接,進入商界和國際接軌。”黃孚京慢語道來,卻有不容質疑的堅定。
服務是農雨軒的重頭戲,也是黃孚京匠心之所在。所有的茶藝表演、服務流程都是為商務人士定制,為商務談判營造安靜和諧的場所氛圍。農雨軒的茶藝表演是簡單大氣,去除了傳統表演中蕪雜的部分,留下傳神精髓之處。
比如做茶,別人用蘭花指、三點頭,農雨軒卻單手做茶,三人一組,一人表演、一人解說、一人奉茶。黃孚京并不認為這樣會過于簡單:“一般商務人士在茶館呆的時間不會超過1小時,我們的表演應控制在20分鐘以內,不用過于煩雜,客戶能記住的就是一些細節,點滴的文化行為很關鍵。”
農雨軒既是一般的品茶養心之處,又不是一般的茶館,傳真、電腦、打印機、各類書報雜志一應俱全,現代與傳統混雜其間。這一特點明確地凸顯了其服務對象的特殊性。很多知名企業在這里舉辦商務洽談會、高層管理會議、新聞發布會等。所有的服務小姐此時立刻從茶藝表演中迅速轉換角色,變成會議服務人員,實施整套標準禮儀。
中間人的控制之道
黃孚京的“風水寶地”留住了很多優質客戶,這是黃孚京極其成功之處,他也樂于談到這一點,成就與滿足感溢于言表:“我們不是資本家、不是實業家,我們是純粹的商人,農雨軒就是服務中介。”農雨軒是一個服務平臺,為商務提供場所,同時又與純粹的商業場所不同,具有中國特色。作為農雨軒的老板,黃孚京經常扮演牽線搭橋的中間人角色,為別人的成功合作推波助瀾。
左手言商,右手言商,中間人只說茶道。幾千萬的投資可在茶香繚繞中敲定。這種服務方式一旦被認可,就有一定的穩定性。通過茶舍的客戶資源,黃孚京還支撐起自己的商貿公司,提供一條龍服務。
一切和黃孚京6年前的設想幾乎無甚差別,想到的做過的,所有從事的業務都成功了。
黃孚京偶爾站起來接個電話,自己扶著腰,不讓人幫忙。他剛剛把腰給扭了,可仍然照常做事,每天休息五六個小時仍然精神抖擻。這種勤奮努力,在許多創業初期的企業家身上都可看到??牲S孚京早已過了創業初期,現在已是知天命之年。
換個人做同樣的事情會怎樣?“換個人不會有這種結果。”黃孚京的斷語讓人吃驚,“基本上我做的事情都是自己能控制的,超出控制的從來不做?!边@是關鍵的一點。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接受無法改變的部分,這是他的座右銘,踏實努力做事,不浮夸焦躁,這是他的從商之道。
人員流失之痛
最讓黃孚京心酸難過的,就是人員流失。農雨軒的老顧客都知道,黃孚京是調教員工的一把好手。他挑選服務員首先講究外形、氣質,杏眼、瓜子臉,溫柔嫻靜,165公分的個頭,走路如行云流水、春風拂面,說話溫和,心細,悟性好。員工大多來自在校大學生,經過培訓后進入狀態快。黃孚京親自調教,從茶藝表演、走路姿勢到禮儀規則無所不包。
由于偏向商務公關,茶舍經理六成以上都來自媒體的中層。黃孚京特別看重經理人選,有媒體從業經驗的人,文化素質好又可以帶進良好的客戶資源。人才把關是成功的重要因素,經過調教的員工成了茶舍的一道風景線,很多客戶慕名而來。
然而,讓黃孚京擔心的事時有發生。很多公司老板、管理人員品茗的同時還做起了獵頭的工作,三言兩語就從茶舍挖走了好的服務人員,給她們更多的薪水、更好的前景。曾經有一位很優秀的經理接待一位客戶,這位客戶連續來了兩天,第三天就把這位經理挖到了自己麾下。
黃孚京承認自己無法很好地進行人力資源的管理,“我悉心培養他們,教他們生存之道,可他們隨時都可能被挖走,這是讓我最心酸的事”。走一撥再調教一撥,除此別無他法,這也是涵養和耐心極好的黃孚京才會去做的無奈之舉。
推手心態
成功背后是付出的巨大努力。黃孚京在國貿沒有競爭對手、沒有失敗,但他需要面對自己。他的一天是這樣的:早上7點起床,先和有關人員通電話,哪里有事就優先去解決;吃早飯;出門解決問題;中午大多在外面吃,戒煙戒酒戒罐裝飲料,只喝水;下午是談事情的時間;晚上必到農雨軒查看,11點左右離開;到家后整理當天的事情,準備第二天的工作,深夜一兩點左右睡覺。平常盡量回家吃飯。
“我母親80多歲了,自己做飯,每次都做兩個人的飯量,我回去就一起吃,我不回去,她第二天就吃剩下的?!秉S孚京對自己家族勤懇做事的傳統非常自豪,他也一直這么堅持,勤奮、努力,從不覺得勞累,周末開車到郊區,過正常人的生活?!皬纳桃\實、技巧、努力,最關鍵是做人要平和大氣,機遇會在努力之中。”在他嘴里出現頻率最高的詞匯是“平和大氣”,在將近3個小時的采訪里,他始終微笑、從容,并不時往杯子里倒茶水。
黃孚京對待生意的心態就像練“推手”。不做超出控制能力之外的事情,用6年時間把一件事情做精做純,淡定的生活態度,平和的性格,對人員流失的寬容。給人感覺無欲無求,實際上卻把事業攏在雙手可及的空間,來來回回地經營,似有重復,卻總在進步。
一個細節可從側面反映他做人和從商的心態。黃孚京強調茶舍的精神內核是“在茶面前人人平等”,即不分男女老幼、貧富貴賤,只要坐下來喝茶,做茶的服務小姐不能對客人有所區別,倒茶順序、手段繁簡需按茶理進行。
黃孚京近期有一件大事要做,他想在大望路的華貿中心開一家分店,并把這家店做成自己的紳士店,貫注更多的中國文化在里頭。
盡管很忙,但沒有壓力。黃孚京每天都很快樂,能掌握自己、掌握企業,生活很充實,充實就覺得幸福。掙錢和快樂并不沖突,“快樂做事就會有回報,不行就是方法出了問題?!秉S孚京真的很自信。采訪結束,他扶著腰慢慢站起,推門,踱步而出,不急不躁。窗外的長安街車水馬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