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一部計算機,就可以創造出無限的世界。”
程序員,是個“朝陽”職業,他們的職業適用年齡大都被局限于30歲之內,屬于“吃青春飯”的職業。程序員的工作是枯燥的,他們整天面對的是計算機,機械化地使用26個英文字母和其它相關符號編程;程序員的工作也可以說是有趣的,他們可以用自己編的程序賺錢、娛樂甚至捉弄別人。
《爪哇夜未眠》是一位Java程序員的工作生活隨筆,里面有學習經驗、有職場分析、有人生感悟。詼諧、戲謔的筆觸,從技術到工作再到生活,以程序員寫給程序員看的角度,清新自然地記錄下自己的所見所思,讓讀者在分享到作者喜怒哀樂、學習到知識的同時產生共鳴。本書中一些內容,在很大程度上給予了年輕的程序員們來自同齡人、同行的經驗指導與激勵。此外,書中部分文章還以輕松的風格介紹了學習Java技術時的一些常見問題,介紹了一些優秀的Java書籍,能夠幫助讀者興趣盎然地學習Java技術。
作者蔡學鏞,是一位來自中國臺灣的年輕資深Java程序設計師。本書的內容是作者在網上發表文章的匯集,因此全書并沒有一條從上至下的主脈,作者以相近原則把全書共分為“生涯篇、程序設計學習篇、REBOL篇、牢騷篇、勵志篇、系統篇、軟件工程篇、雜感篇、圖書篇”九篇內容。其中,當以生涯、牢騷、勵志三篇最為精彩,較為吸引眼球。
在生涯篇中,作者濃墨重彩地講了“程序員的生涯規劃”及“認證”兩部分。現實中,業界有個“程序員生命界限”之說,把“30歲”定為一位程序員的一個重要的職業岔路口。作者將職業生涯規劃設計成了一個公式類的步驟,首先要先“認清自己的個性”,然后可將“創業”定為職業發展的一個參考目標,將“自我行銷”和“差異化”作為提高效率的辦法,最后要遵守“階段性”(分階段才不會好高騖遠)和“多樣性”(可以分散風險)。畢竟,作者的年齡就是處于職業選擇的岔路口階段,作者以切身的感受對職業生涯規劃進行剖析,文章大有看頭。“認證”部分主要是根據已興起數年的業界“考認證證書”現象展開的。相信很多IT人士或曾經、或正在、或將要考取某個或某幾個IT認證證書,作者從“認證無用論”及“認證有用論”正反兩個方向論證出“認證是一種榮譽,而不是一張保命符”的結論。當然,這個結論對于已取證的朋友來說也許完全是廢話,但這個結論絕對可以給正在考或將要考證書的朋友一些指引。
“勵志篇”里,作者告訴讀者學習是一條漫長的道路,但是“寫程序,好好玩”。作者寫出了一些自己關于編程的學習方法和心得體會,對于從事編程,尤其是應用Java技術的程序員來說,這些均是輕松不枯燥的學習性文章。
另外,作者自己也是屬于奮斗中的年輕人,工作生活中難免會遇到困難或麻煩,“牢騷篇”因此而生。作者的“香雞排經濟”論點當時在網上就得到了極其廣泛的反響。計算一下在夜市賣炸香雞排的豐厚收入,比較起來作者為程序員的低收入大大鳴了一把不平。說起程序員職業辛酸的灰色幽默,這個“牢騷篇”可以算是全書中比較“另類”的,因為其它篇的內容均是積極的“引導+激勵”模式。
世人往往發現學技術的人很多是非常感性的,本書就是一個例證。看起來熱鬧過癮、風格輕松、年輕化并賦有經驗指導性,與程序員們也就是第一讀者群貼得很近。此外,作者將本書簡體中文版稅全數捐贈給了“北京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希望工程)”,讀和買這本書都是很有意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