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任杭州市市長的茅臨生在2004年初向他的每一個市民贈送5M的免費電子信箱時,他首先考慮的是“溝通”。茅臨生當時對《互聯網周刊》表示,所謂電子政務,首先是政務,而不是電子,他很滿意每天能夠通過電子郵件和杭州的市民交流。
一個簡單的電子郵件,一位想和自己的市民交流的市長,這可能是互聯網融化之后最簡單的一種存在形式。
從1999年政府上網到其后電子政務發動的變革,從冰冷而僵硬的技術到社會生活中的新氣象;互聯網的外殼似乎一點點的在融化掉,新奇感過后真正改變的是溝通和生活。
人民需要互聯網,互聯網也需要人民。這種深刻的感受發生在了西安人田雨晴身上。當這個普通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貼提議“2004西安發展十大教訓”評選活動的時候,也許他根本沒有料到以后發生的一切:這個貼子不僅引起了眾多網民的熱情參與,而且引起了西安市政府的高度參與。
西安市委副書記、常務副市長陳寶根感慨,“互聯網為政府的管理和溝通工作提供了新的平臺,這次活動使我們充分認識到網絡信息對于政府工作所產生的沖擊力。”
與西安市政府受網民推動而產生的“民意互聯網”不同,安徽蕪湖市提供給市民的是一張政府精心織就的民意之網。蕪湖市市長沈衛國對《互聯網周刊》表示,這是政府和市民之間一種最方便、快捷的溝通渠道。
從2004年初開始,蕪湖市政府的所有部門的負責人依次在每個月的第2個星期二下午3:00,在互聯網上與蕪湖市的市民互動交流。對于網民的意見,相關的政府部門給予有效和及時的答復,還有專門的市政府督辦部門監督。
技術已經不再是曾經吸引政府官員的關鍵因素。當初引起巨大興趣的技術因素已經慢慢的在政府部門的潛意識中消退,一個似乎與電子政務或者互聯網沒有直接關系的詞匯——“溝通”,再次成為了矛盾和焦點。
茅臨生一語中的:“對于電子政務的理解,不能僅僅把它看作是數字化辦公,它不光是政府官員內部的一個效率提高,電子政務中政府與人民雖然沒有面對面,但通過技術手段已經達到了這個效果。”
當我們再次尋找“民意互聯網”的痕跡之時,發現它已經無處不在。無論簡單抑或復雜,互聯網已經成為了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有效的溝通渠道,技術的因子已經遠去。技術改變的只是一種方式,而“溝通、生活和民意”則成為了技術之上更為耀眼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