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書記與一場民主運動
說起新都的基層民主政治,就不得不提起一個人———新都區委書記李仲彬。
李仲彬為官6年,他以“書記的權力”推動民主的“啟蒙運動”。開放政府常務會、公推校長、直選村支書、“民評官”等一系列改革新舉措,打破了官場“潛規則”。新都改革是一個涉及到選舉、決策、監督、管理四個環節的全新模式和形式,因而被學者譽之為“新都現象”。
“新都現象”與李仲彬書記對民主政治的審時度勢分不開。
上任伊始,在走訪各階層的群眾時,李仲彬感受到群眾對干部的最大愿望就是“來一個好官”、“有一個清官”。在區委召開的律師座談會上,40多名律師居然也持同樣的想法。這讓這位新上任的“父母官”開始思考基層民主政治的真正價值。2001年,李仲彬提出要打造“陽光政府”,這成為他施政的開始,也拉開了新都民主政治的序幕。
所謂“陽光政府”,就是一個透明、勤政、廉政的政府,一個充滿生機和活力的政府。李仲彬推行改革的目的是要建立一個“陽光政府”,要將“我用權力管人民”這一“民王”思想轉化為“我為人民管權力”這一“民主”思想,就是讓干部更好地服務百姓,促進地方經濟發展。但要順利推行這些改革首先得讓周圍的干部信服,在開放“三會”時有人想不通:黨的會議為什么要讓群眾參加?
“我們研究的都是群眾的事,為什么要怕群眾參加?”李仲彬說,群眾參加才可能了解和理解制定決策時我們在想什么,我們為什么這樣想,這會給我們帶來很多的益處。事實證明,李仲彬開放會議的想法逐漸贏得了干部的認同。
在走訪新都的過程中,筆者多次感受到李仲彬書記的親和力,他是一個少有的有勇氣又有智慧的領導干部,同時還是個學習型、鼓動型和愛民型的現代干部。他每到一處都要演講,宣傳民主制約干部的理念,宣傳通過直選使大家更加富裕的意義,他還旗幟鮮明地站在百姓一邊,告誡新當選的書記要兌現承諾。有學者認為,這種方式對推進新都基層民主政治有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它不僅可以彌補制度設計中的不完善,也可以把它當成民主理念和民主知識的傳播地。
不可否認,李仲彬本人也是“新都現象”的重要內容。他用“書記的權力”身體力行地將基層民主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度。我們已經看到,新都推進基層民主政治,為加強黨的凝聚力、探索政治體制改革思路與模式做了一些可貴的試驗。
“有人可能覺得我好像是強硬和專制了一點,但我是在用強硬、鐵腕的手段建立一套民主、科學的用人制度和決策制度。”李仲彬自己總結說。
公推直選
在2005年1月31日公推直選黨委書記年終民主測評會上,木蘭鎮黨委書記劉剛毅在向木蘭鎮老百姓做任職一年的述職。會上他講述了一個故事:到永寧村7組檢查編組站的拆遷、賠付工作,一群村民圍住他說:“你是我們選的黨委書記,你必須提高我們的賠償標準,否則,我們就要阻工,還要把你選下來。”
這件事給劉剛毅帶來了很大的震動,他認為公推直選干部“不僅要對上負責,還要對下負責。”在新都,劉剛毅這個名字總是和新都的公推直選聯系在一起。2003年12月,新都首次在木蘭鎮差額直選鎮黨委書記,劉剛毅高票當選,他也因此成為中國第一位直選的鎮黨委書記。
而在此之前,新都的基層民主實驗已經在教育系統展開。2003年4月,開始海選區教育局副局長、新都一中4名副校長,同年12月下旬,12所中小學校長全部開始直選。
從學校試點鋪開,然后到村再到鎮,由點到面,循序漸進,公推直選就這樣一路走來。據了解,新都的公推直選是通過公開推薦、差額直選的方式進行的。在一年的測評中,如果一個鄉鎮的書記不合格,那么由他提名的“內閣”都將解散。所以,班子成員“同在一條船上”,從而有效地改變了過去個別地方班子不和的問題。
截至2005年3月,新都區全部的鄉鎮和村完成了公推直選工作,一場又一場的直選使老百姓民主意識被喚醒,過去往往張口就叫“你們的書記”,現在卻變為“我們的書記”。公推直選也使干部責任感和使命感被激發出來,新都區委組織部的一位同志感慨地說,公推直選“讓我們組織部組織群眾和組織黨員的職能回歸”。
公推直選、民主測評、開放“三會”可以說是新都基層民主政治建設的“三部曲”,在轟轟烈烈地推行直選的時候,后兩項也同時啟動。
“民評官”與開放“三會”
2003年7月以來,新都區連續3年對17名區級黨政領導班子進行民主測評,后又擴大為千人背靠背民主測評49個區級部門。在區、鄉鎮、村進行民主測評,這是新都干部監督舉措的一大亮點。
“變過去的‘官評官’為‘民評官’,還給了民眾的話語權。”李仲彬說:“我本人也在測評之列。地方黨委一把手應該是面旗幟,要響亮地喊出‘向我看齊,向我開炮!’對過去在各級干部中存在的‘工作就是擺平,擺平就是水平’現象,是一種宣戰。因為過去是領導說了算,現在卻變成了老百姓說了算。”
在民主測評中,有一個很耐人尋味的小故事。在區黨政領導班子成員民主測評中,“作風民主”這一項,李仲彬卻得了12票“差”,位列倒數第一名。作為一名政治姿態頗為“前衛”、致力于推動民主改革的地方領導人,李仲彬卻在新都區各級黨政部門負責人,人大、政協代表以及企業群眾代表心目中,留下了一個“作風最不民主”的印象,推行民主與作風最不民主形成了極具反差的對比。
作為“陽光政府”行動的一部分,開放“三會”被看作是新都加強科學決策、民主決策的創新之舉。
今年3月29日,筆者旁聽了新都區委第十一屆第34次全委會,與會者中區委委員26名、列席代表18名、應邀參加的黨代表和黨員代表5人。會議共5個議題,其中村組撤并和降低農民看病“門檻”兩個議題引起了與會者的熱烈討論。在聽取村黨員代表的發言和與會者的討論后,全委會對原先的村組撤并決定進行了重新調整。
像這樣通過開放會議聽取不同意見,實現決策的民主化,已經成為新都各界達成共識和溝通的一條重要渠道。從2001年開始,新都就逐步開放了“三會”(即區委常委會、人大常委會、區政府常務會),應邀參加會議的有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普通市民,他們不但有發言權,還有表決權。
“給一億元資金,不如選一個好書記”
新都,隸屬成都市,是一個有2800年歷史的古蜀名都,同時它還是全國鄉鎮企業百強區,也是四川省最早進行綜合體制改革的試點縣之一。早在幾年前,新都就因為基層民主政治的創新而走出成都,成為四川乃至中國關注的焦點。
在新都,人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新都人民主權利的生活化。政府大樓是開放的,門口沒有衛兵檢查證件。進入政務超市,辦一個手續,申請一個文件,蓋幾個章,一路上通行無阻,順暢快捷。在黨的全委會上,黨代表、普通黨員可以自由發言,這些都是對民主最好的注釋。最為重要的是民眾民主意識的提高,一位中學班主任在指定班長時,竟遭到學生反對:“我們要直選班長!”
“新都現象”不僅帶來了基層執政能力的提升,而且創造了新都社會的和諧發展、經濟的快速增長。2004年,新都區地方地區生產總值突破124億元,財政收入達到10.3億元,綜合實力連續十年躋身四川省“十強縣”行列。同時,新都還是四川省最先取消農業稅的區縣。
“我這個品牌到其他地方投資都有優惠,但我不在乎土地價格、稅收等這些優惠條件,我在乎的是新都的民主氛圍和政府辦事效率,這就是最好的投資環境,最好的優惠政策。”中國飼料業巨頭、東方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行在考察了新都投資環境時說道。今年8月,東方希望集團總投資上億元的、我國最大的現代化飼料生產基地正式在新都區軍屯鎮投產。
這種經濟和政治的互動表明,新都推進基層民主政治已成為新都實現跨越發展的一筆寶貴財富。
在鄉鎮合并中,一些其他地區的村民找到前去調研的成都市委書記,要求劃歸新都管轄。還有什么比老百姓的口碑更有說服力?到新都調研的中組部同志由衷地寫下了這樣一句話,“給一億元資金,不如選一個好書記”。
(作者單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政治學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