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清晨,穿著各異的農民或乘坐公共汽車,或騎摩托車、自行車,從四面八方趕往一家家工廠,向各自的工作車間走去。傍晚,下班的農民,結伴而歸,一路歡聲笑語。“流動”的農民,成了璧山縣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4867個工業生產企業,使璧山縣11萬名農民“洗腳上田”成為產業工人,占全縣農村勞動力的43.46%。去年,全縣農民人均純收入3278元,其中一半以上來自在企業的工資性收入。
劉貴江是丁家鎮八壽村五組農民,今年37歲。1999年以前,他除了種地,沒有任何其他特長。
“4畝地,收獲4000斤谷子,2000斤紅苕、玉米,偶爾到外地打工,一年下來也就4000多塊錢的收入,勉強過日子。”回想過去,劉貴江直搖頭,“5口人住在4間破爛的土墻房里,房子通風不好,80多歲的父母經常生病,還沒錢看。”
劉貴江一家命運的改變始于1999年。
“這年,從重慶來了一個大老板,在離我家3里路遠的馬坊鎮,辦起了重慶名發汽車配件公司。”劉貴江說,“沒想到,我竟然成了公司的第一批工人,干起了汽車排氣管試壓工作。”
莊稼人老實本分、吃苦耐勞,盡管只有初中文化,但劉貴江鉆研技術的勁頭特別大。沒幾個月,他便掌握了汽車排氣管試壓的全部技術,很快就當上了小組長,月工資800多元。
“白天上班,傍晚回家,挺安逸。”不過,劉貴江的這種日子很快就被打破了。
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公司由馬坊鎮搬到了成渝高速路旁的丁家鎮。劉貴江從公司回家要走20多里路,不能每天回家。
為了解決適用人才的夫妻分居問題,2002年10月,公司錄用劉貴江的妻子周興芳進公司當了工人,并分給他們30平方米的單間房,配備了鍋、碗、瓢、盆。這樣,劉貴江夫婦就以廠為家了。
現在,劉貴江夫婦月收入2400多元,除日常開支、供孩子讀書、給老人看病外,每月有1000多元的節余。去年,他用2萬多元錢,建起了一樓一底的磚混結構房,父母搬進新房后,身子好多了。
位于青杠街道的重慶顧地塑膠公司,有一個農民“白領”,是公司的產品質量總檢。她叫何世蘭,今年30歲。
前幾年,何世蘭所在的中興村七組的土地,被國家征用,她成為了失地農民。
2000年年初,顧地塑膠公司投產,何世蘭到這家公司當了一名塑料擠出操作工。丈夫陳剛也在當地一家機械加工企業找到了工作。
以前拿慣鋤頭,現在操作機器,起初,何世蘭不知所措,但她生性不服輸,很快就掌握了塑料生產全套技術。
半年后,何世蘭被調到了公司質管部,當上了塑料擠出質量檢驗員,負責塑料擠出工序的質量檢驗。一年后,她被公司破格提拔為產品質量檢驗總檢,擔起了公司塑料產品從生產到出廠的質量總檢驗的重擔。
現在,何世蘭和丈夫每月收入近3000元。前年6月,他們用工資收入和自家土地征用補償費,花10萬多元在街上買了一套商品房,并將公婆從農村接來一起居住。兩口子還利用業余時間參加了函授大學學習。
“公司給我們辦理了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并即將辦理失業保險,盡管每月我要付近百元的各種保險費用,但卻徹底解除了我們的后顧之憂。”何世蘭滿臉笑意。
2003年4月,璧城街道大嵐村30歲的農民曾維高,既高興,又煩惱。
高興的是,妻子生下了“龍鳳胎”,這是許多農村人夢寐以求的好事。煩惱的是,家里條件差,要把這兩個寶貝撫養成人,沒幾個錢是不行的。
曾維高一家5口住在3間土房子里,一臺14黑白電視機成了惟一的奢侈品。
看著兩個張開嘴巴的孩子,再看看這個破爛的家,曾維高心急如焚。
兩個孩子開始走路后,曾維高決定讓岳母和妻子照料孩子,自己到附近的“中國西部鞋都工業園”去找一份工作。他知道,工業園里制鞋企業多,村里許多年輕人都在那里上班,而自己以前學過制鞋技術。
今年年初,曾維高順利進入重慶長慶鞋業公司,因其熟悉鞋樣設計技術,深受總經理張慶的賞識,讓他專門從事鞋樣設計。
曾維高如魚得水,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很快就設計出了4種款式新穎的皮鞋,受到同行的贊譽。為此,公司破例為他單獨安排了一間設計室兼宿舍。如今,曾維高已成為了鞋樣設計技術主管,并擔任了車間主任,月薪2000元。
有了工資收入,日子過得滋潤了,兩個孩子也長得十分乖巧,曾維高每半個月就回家與兒子、女兒親熱親熱。“等孩子稍微長大一點后,老婆也可以到鞋都工業園來找份工作,兩口子1個月至少可以存2000塊錢。這樣,兩個孩子今后讀書就不愁學費了,還可以在縣城按揭一套商品房,過上城市生活。”曾維高露出了燦爛笑容。
如今漫步在璧山縣城的大街小巷,看著那些穿戴時髦,滿口“配額”、“BA”、“QC”、“依妹兒”等新名詞的姑娘、小伙兒,你能分得出誰是城里人,誰是鄉下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