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農業產業化經營拉動農業結構的調整,當前,要進一步建立健全農業產業化經營機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為發揮產業化的拉動作用創造有利條件。
首先是“龍頭”企業的拉動,“龍頭擺,龍身動”,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龍頭”企業建設,對“龍頭”企業要在稅收、信貸、出口等方面給予扶持。要有計劃、有重點地培育一批大型“龍頭”企業,不斷增強它們對農業結構調整的帶動、支持能力。要鼓勵多種所有制形式、多種經營類型的“龍頭”企業發展,防止重復建設,以合理的“龍頭”企業結構帶動農業結構的組合和優化。
著力發展“訂單”農業,實行“公司+農戶”、“合作經濟組織+農戶”、“專業技術協會+農戶”、“農場+農戶”等多形式經營,將市場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變為對農產品數量、質量、品種、規模等的具體要求,為農業結構調整提供信息和導向。農民按照“訂單”約定安排農產品生產,可以使生產結構更適應市場需求,從而帶動農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發揮比較優勢,合理配置農業資源。進一步規范“合同”和“訂單”的管理,通過制度化,提高履約率。
基地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第一車間”。實行農業產業化經營,要根據市場和“龍頭”企業需要,合理確定基地主導產業,優化品種結構。采用先進農業技術,提高農產品生產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帶動品種結構、品質結構調整。
在農業產業化發展過程中,資金不足是主要障礙之一,因此,在金融部門大力支持的情況下,目前的主要工作是構建完善的融資支持體系,重點發展購并服務、產業投資基金、擔保體系、證券化融資幾種支持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