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讀書,眼下,我們不得不正視的現實是,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吃好穿好住好了,對讀書反而淡漠了,那種飽含著強烈求知渴望、塑造自我豐富自我的讀書行為,卻越來越難覓蹤跡。
調查顯示,我國國民的讀書率有持續走低趨勢。直觀地審視我們周圍的人,也會發現在日益分化為兩大類:一部分人在盡力緊跟時代步伐,抓住一切機會和時間拼命讀書充電;另一類人則不讀書不學習,即使有充足的閑暇時間也都耗費在一些低檔娛樂上。
那么重慶人的情況又是怎樣呢?
重慶人不愛讀書
重慶的學習氛圍不濃厚,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漫步重慶大街小巷,市民生活畫面的主要景象恐怕要算無處不見的麻將和棋牌桌。如此多的人對打麻將、“斗地主”樂此不疲恐怕在全國也居前列,連不少社區的學習室、活動室也多半演變成了麻將館、棋牌室,少有真正的讀書學習活動。去年底民進重慶市委完成的學習型重慶調研結果顯示,重慶人普遍缺乏讀書習慣,受訪者中竟有40%的人回答“不打牌沒有事干”,這一結果的確讓重慶人汗顏。即使多數人打牌按現行有關規定并不屬于賭博,但如此高比例的市民沉溺于牌桌,不愛學習,不思進取,這不能不說是重慶人的一種悲哀。可見,重慶人力資源素質不高,與重慶人缺少讀書學習習慣是有密切關系的。
不愛讀書“理由”種種
不讀書者大概主要有如下幾類:
忙,沒有時間讀書。這是很多人不讀書的托辭。持這種借口的人數量很大,各階層都有。他們聲稱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工作時間長,工作壓力大,根本沒有時間讀書。即使下班回到家中,也因身心疲憊和休息時間有限而不愿讀書或讀不進書。
書太貴,讀不起書。一些人反映,如今的書籍日益向“貴族化”、“高檔化”、“禮品化”發展,標價動輒就是幾十元,“書都買不起,還讀書?”看來是高價圖書讓他們望書興嘆、敬而遠之。
不知道讀什么書。有人稱,現在書店的書堆積如山,但放眼望去多是急功近利之作,剪刀漿糊拼湊出來的“垃圾書”、“口水書”在市場上大行其道,真正有文化品位的書其實并不多。“垃圾書”不但讓人對書敗了胃口,也讓人不知道該做何選擇。
沒有讀書的習慣。這種人也確實不少,而且覺得不愛讀書并不丟臉。一些人對著調查人員毫不掩飾,在問卷中坦然選擇“沒有讀書的習慣”的選項,一點也不覺得丟面子。
讀書無用。最近有一種新的“讀書無用論”在西部地區蔓延,不但在農村,甚至在城市中都有所反映。認為隨著近年來的大學擴招,大學生已經過剩,大學畢業生就業都很困難,讀不讀書還不都一樣。這種認識不僅使一些大學生棄學,甚至已波及中小學教育。
不愛讀書的現實根源
首先,這與我國社會處于急劇轉型時期有關。在經濟高速發展、社會急劇變革時期,人們生存的壓力增大,心態趨于浮躁,能沉下心來看書的時間確實有限。由于一些人拼搏、掙錢的欲望仍占首位,讀書的時間就缺乏保障,這與擺脫了生存壓力的西方發達社會的休閑狀態確實有一段距離。但是,生活節奏緊張并不能直接導致不讀書,節奏加快引發的浮躁、急功近利才是讀書的大敵。現在的重慶人的確是比以前忙了,但是不是都是“工作狂”呢?恐怕不一定。因此在這股不讀書風的背后,還有很多值得思考的問題,特別是精神狀態的問題。許多人把不讀書的原因歸結為“忙”,那么他們業余時間都忙什么去了呢?君不見餐飲城桑拿室洗腳城麻將館越開越多,大街小巷遍布麻將牌桌,有的人打麻將是天天打,甚至通宵達旦,就已經能夠說明問題了。
其次,目前我們的教育制度中存在著種種弊端,不利于培養青少年正確的讀書風氣。就初等教育而言,應試教育之風并未得到有效的改變。中小學生被教化成考試工具,12年的寒窗苦讀就為了有朝一日考上大學,所有精力都花在枯燥的背公式背答案做習題上了,根本沒有時間去閱讀自己有興趣的書籍,活生生地把上學讀書變成一種不堪重負的體力活,使厭學情緒彌漫校園。結果是,不少學生一旦考進大學就大玩特玩,大有欲把失去的童年快樂全部補回來之勢。從高等教育來看,伴隨擴招而大幅攀升的昂貴學費讓低收入家庭難以承受,加之近年來有所加劇的大學生就業困難,導致了新的“讀書無用論”開始在西部地區蔓延。
第三,目前廣泛存在的帶有強烈實用主義和功利色彩的讀書風氣,也不利于培養人們良好的讀書習慣。不難發現,現在讀書的人少,人文性讀書的人就更少。在讀書人群體中,有相當部分人的閱讀與考試、出國、評職稱等功利性目的有關,因而那些技法大全、實用工具類圖書往往成為暢銷書籍;而真正為了追求真理、探索人生意義、提高精神境界的人文性閱讀確實不多。這也是國民讀書率下降的一個重要原因,因為功利性讀書者,一旦目的達到,便很容易棄書不讀,跟著滑進少讀書或不讀書的人群。
讀書使人受益無窮
文字是文明之母。
數千年來,人類一代又一代正是踏著書本的層層階梯,走向了高聳入云卻又腳踏實地的精神圣殿。發達國家之所以發達,最重要的因素就在于公民的受教育程度很高。科技的創新能力和國家的競爭力必以高素質的人力資源為根基,沒有一個文盲眾多的國家會成為富強的國家。一個人,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如果浮躁到連書都不愿意讀,那這個人,這個民族,這個國家就不會有希望。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六大把建設學習型社會確立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和任務之一,提出要“形成全民學習、終身學習的學習型社會,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國家把每年的12月定為全民讀書月,正是為了培養起廣大國民的讀書習慣。
對個人而言,培養愛讀書的習慣將受益無窮。
讀書能積累知識、擴展視野、開闊胸襟,培養良好的價值觀和學習能力,讓人更深入地認識世界,學會多角度地分析復雜的社會問題,也讓人對自己的能力和人生目標有更深刻的理解,為人生奮斗打下堅實的基礎。讀書可以明理。一個人為什么要讀書?國學大師南懷瑾說,傳統中最正確的答案便是“讀書明理”四個字。一個不讀書的人,必然是不明理的人。在這種人身上,淺薄與無知、迷茫與虛弱、狹隘與偏執等人性的弱點將會暴露無遺。既無法敏銳地感知世事和正確認識社會,也不能正確地認識自己,因而其參與社會和融入社會的能力必然是相當低下的。讀書將提升人的精神境界。一般而言,愛讀書的人有著特有的精神與風度。書是人類精神的營養品,沒有書香的熏陶和浸潤,沒有文字賦予的優雅和沉靜,沒有人類古今文明的涵養和傳承,一個人的精神雖在,但那必然是萎蔫的、蒼白的、沒有生命力的。在這個浮躁的年代,擠時間讀讀書,審視一下自己,審視一下周圍的人群和環境,的確是件很好的事。古話說得好,“寧靜致遠”,書就是達到“靜”和“遠”很好的載體,這是涵養精神的重要途徑。
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
要摒棄純功利性讀書。只有拋開功利,率真而讀,廣泛涉獵,讀書才會成為一種身心愉悅的享受。當然那些技巧和常識也是需要掌握的,但更要有人文性閱讀,它通過對宇宙、生命和人生意義的形而上的探求,不斷對心靈和人格進行沐浴洗禮而使人達到一種崇高的境界。
讀書必須持之以恒。讀書應該是伴隨終生的課業。西漢劉向說:“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如秉燭之明。”尤其在當今知識更新不斷加快的時代,人必須培養終身學習的習慣。
社會需要有正確的讀書導向。一是要深入進行教育體制改革,從基礎教育的改良入手,讓孩子們不再機械讀書,成為應試的工具,讓孩子們為自己讀書、為未來讀書。二是要大力實施科教興渝和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盤活教育資源,構筑多元學習平臺,為市民讀書學習創造良好條件。三是建立人才激勵和競爭機制,鼓勵和引導廣大市民踴躍自覺地讀書學習,通過不斷提高自身素質來改變生存狀態和社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