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場春雨剛過,城口縣萬統野生資源開發公司收購場內人聲鼎沸,一片繁忙。背著狗芽菜、惡二腸、蕨菜、野生菌菇的男女老少排成了長龍。
“這些東西,以前喂豬都沒得哪個要,全爛在山里,哪曉得還這么值錢啊!”明通鎮大塘村三組王懷碧大娘笑逐顏開地數著一大沓錢,還在為過去的有眼不識寶而惋惜。
城口縣地處大巴山腹地,山大坡陡,土地貧瘠,但野生資源豐富,蕨類野菜、竹筍和野生菌菇儲量分別達兩三千噸,其他種類山野菜更是不計其數。
“養在深閨人未識”。以前,野菜在山間自生自滅,農民過著“喂豬過年,賣雞買油鹽”的苦日子,守著“金山”討飯吃。
如何變廢為寶?2002年1月,城口縣委、縣政府邀請河北經營野生資源出名的老板劉程杰前來考察。劉程杰一來就瞄準了野菜這塊“肥肉”,投資200萬元建立了集野生資源加工、銷售于一體的萬統野生資源開發公司,產品深受顧客青睞,當年獲利120萬元。接著,萬統在全國建起20多個銷售網點,而常年在萬統公司務工的人數達600人,公司僅付給農民采摘山野菜的現金就達到600多萬元,付給農民工工資700多萬元。
企業賺錢,農民增收。明通鎮長虹村的王念國和老伴在不到1個月的時間里就收入3000元,看到錢來得這樣“泡活”,他庚即叫回了在深圳打工的兒子。當年,明通、雞鳴、廖子、咸宜、周溪等地農民僅此一項人均就增收500多元。“以前進城看到用塑料口袋包好的香菌、蕨菜,貴得嚇人,但我們離城遠沒辦法,知道是好東西也變不成錢,眼睜睜看它們爛,只有心疼。現在好了,我們從山上采下就可變成現錢。”明中鄉四合村何學成說。
光靠季節性很強的山野菜資源,很難把企業做大做強,也很難讓農民有穩定收入。城口縣抓住機會,借退耕還林,引進仿生野菜栽培技術,栽上刺黑竹、椿樹等,發動農民建茶樹菌、球蓋菌等仿生菌大棚。雞鳴鄉雞鳴村支部書記邱常均在退耕還林地上全部種上刺黑竹和椿樹,還搞了2個茶樹菌大棚,今年,僅茶樹菌,他就已收入5000余元。
目前,全縣已建立刺黑竹基地15000畝,椿樹基地5000畝。短短4年時間,城口山山嶺嶺隨處可見的山野菜就做大了,走出了山門,闖進了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