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對武隆縣來說,1993年5月26日是個非同尋常的日子。這天,江口鎮四坪村黨支部書記龍召榮率領5位村民壯著膽子,打著火把,帶著干糧鉆進了當地人都不敢進的“暑天生涼風、寒冬冒熱氣”的“氣洞”……
武隆旅游業的輝煌篇章就此掀開。那“氣洞”就是此后聲名遠播的芙蓉洞。
2001年,在武隆人近10年的精心培育下,芙蓉洞已是“有女初長成”,2001年,“她”以天生麗質嫁入“豪門”。
“嫁”芙蓉洞是武隆很慎重的事。此前,采用“公開、公平、公正”的原則,經過新聞媒體對外公布旅游開發招商引資項目,對報名參加競標的企業進行考察,招標競爭。最后,華邦集團以交納規劃執行保證金100萬元和每年交納旅游開發維護費80萬元的條件,攬芙蓉洞入懷。
更準確地說,華邦獲得的是包括芙蓉洞在內的芙蓉江景區50年的開發經營權。華邦集團先后投資200多萬元對洞內燈光和外部環境進行了改造,這樣一來,每年游客以30%的速度遞增,而且帶動了當地第三產業以30%的速度發展。
“華邦”與“芙蓉”比翼雙飛,前者賺了一大把,而“芙蓉”所帶給武隆的卻更多。
堅持旅游資源國家所有,將經營權分離出來,讓民營企業參與開發經營,是武隆旅游發展的新思路,是旅游資源有效保護和合理開發利用有機結合的有效途徑。企業進入后,加大了資金投入,完善了旅游基礎設施,提高了景區開發檔次;在用工制度上制定了激勵機制,提高了景區服務水平;償還了原國有企業的7000萬元負債,結束了以往旅游國有企業“給銀行打工”的歷史。
接著,武隆的其他景點相繼走上了與企業聯姻的道路。
2001年至2002年,武隆將仙女山森林公園部分經營權、天生三橋景區經營權、芙蓉江風景名勝區開發經營權進行公開招投標轉讓。長松、匯邦兩家公司在武隆各景區新增投資4億元,既解決了景區建設資金瓶頸問題,又使景區建設步伐明顯加快,同時吸引了更多經濟實力強的旅游企業來武隆投資。2005年,全縣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和旅游接待設施建設投資將會超過2億元,引資和協議引資達10億元。
短短10年間,武隆交通運輸能力增長了3倍,賓館酒店接待能力增長了8倍。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均保持了30%增長幅度。旅游,這輪在武隆噴薄升起的朝陽,已發出燦爛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