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3年10月,浙江一水泥廠看準了北碚豐富的石灰石資源,擬投資10多億元在北碚興建一座大型水泥廠。
“雖有較好的經濟效益,但項目建成后,粉塵多,噪聲大,對生態環境影響較大。”面對這樣一個大型項目,區環保部門經過考察后,提出了否定意見。
“寧愿發展慢一點,也不能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區領導果斷地采納了環保部門的意見。
“不環保請別來!”這是北碚區招商引資中一條鐵打的原則。凡想落戶北碚的企業,必須過環保評審關。近3年來,北碚區在招商引資上拒簽污染項目投資額達50多億元。
“不僅不讓有污染的企業進來,還要治理有污染的企業。”區環保部門的同志介紹說。近年來,北碚區先后關閉了60多家造紙、化工、電鍍等小企業,取締了30多家沿江碎石場,將拆除廠房的嘉陵江小三峽一帶恢復了植被。
北碚區自1997年9月被國家確定為可持續發展實驗區以來,堅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之路,經濟發展連續多年保持兩位數增長速度。2004年12月,北碚通過了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評審驗收。
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生態城鎮,“生態經濟”在北碚叫得最響,“保護環境、美化家園”已是從上到下的“天”字號工程。按照“政府組織、專家指導、公眾參與、社會興辦”的運作原則,幾年來,北碚區多渠道籌資20多億元,實施科技與經濟、基礎設施和城鄉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和污染治理等6大重點領域項目70多個。
“砍掉羅漢松,將門診大樓前移到街道邊。”轄區內的重慶市第九人民醫院領導經過多次踏勘,作出了興建門診大樓的規劃。
“修房屋但不能砍古樹。”消息傳出后,醫院職工和市民紛紛反對。
醫院尊重群眾意見,3次調規,最后確定將大樓后靠8米,平整地基多耗費60多萬元。而今,在這個精巧別致的花園里,花木蔥郁,草皮簇擁著幸存的羅漢松,令人賞心悅目。
“說起市民愛綠護綠的事例,真是不勝枚舉。”區建委綠化科負責人興奮地說。區內的古樹都實現了認養,每當古樹遭受病蟲害和人為破壞時,都會接到市民的舉報電話。原穿過縉云山的渝合高速公路建設設計方案,經北碚區多次要求和多方做工作,實現了設計改道,兩跨嘉陵江,增加建設投入近3億元,但素有“川東小峨嵋”和“重慶北部生態屏障”的縉云山,卻毫發未損。
2003年,北碚區榮獲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2004年,北碚區又成為國家衛生城區。
隨著“空中綠港”工程的啟動,北碚成為了一個地地道道的“花園城市”,城市樓頂已變成一個個頗具特色的花園、果園、草坪,樓頂綠化面積達5萬平方米,城區夏、冬兩季氣溫分別較周邊城區低、高2℃左右。

靜觀鎮是一個農業大鎮,財政乏力,但黨政領導對于環境保護的投入從來沒有說個“不”字。
“我們寧愿不發獎金也要把小城鎮環境規劃做出來。”去年10月,鎮黨委書記林春在職工會上響亮表示,“現在我們少拿一點,苦一點,只要把環境保護好了,走可持續發展路子,今后有了錢再給大家補起。”
職工相當擁護。去年12月,靜觀鎮勒緊褲帶擠出8萬元,完成了北碚區首個小城鎮環境規劃。今年,他們又籌資80多萬元,啟動了橫貫小城鎮長達250米的一條排水溝的建設。
為了保護縉云山植物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北碚區請同濟大學對縉云山的保護與開發進行整體規劃,采取政府適當補助的辦法,將50多戶散居山中的農戶集中起來,修建了5里白云長廊,改變了他們挖煤、搬筍、砍樹的傳統生活方式,走出了一條生態觀光旅游的致富新路。
走在北碚至金刀峽的公路上,兩旁長勢蔥蘢的花木中不時可看到一個個掛有部門標牌的基地。人們都親切地稱它為“責任田”。
那是在3年前,北碚區為壯大花木傳統產業,發動部門租賃、轉包土地,種植花木“責任田”,以此帶動花木產業規模發展。
如今,北碚形成了水土、靜觀、金刀峽一線花木百里長廊,基地由當時的3000畝發展到了5萬畝,可實現產值2億多元,全區農村人均可增收200多元。目前,北碚區已建立了花木、筍竹、香料、水果等基地10多萬畝,今年可實現產值3億元。
四面青山里,一江碧水流。良好的生態環境,使北碚區成為了投資熱土,去年,北碚招商引資近4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