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像一只被趕上架的鴨子,下不去飛不了,只有豁出去了!”從重慶全興食品廠、茄子溪肉聯廠的廠長,到重慶萬得福食品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回顧自己走過的路,今年50歲的魏曉野認真地說。
受命
1994年,魏曉野奉主管部門市商委之命,從全興食品廠廠長崗位調任茄子溪肉聯廠廠長。這個擁有1萬多名職工的國有企業早就是個爛攤子,已瀕臨破產。
魏曉野有理由拒絕赴任。
領導說:“你去吧,想法把那個爛攤子消化掉,為1萬多名工人找條路子,然后把你安排進機關或由你選個好企業干?!?/p>
這一干就是4年,到1998年,她終于為1萬多名工人找到了比較滿意的婆家——重慶啤酒集團。重啤整體兼并了茄子溪肉聯廠,她也圓滿地完成了上級黨組織交給的任務。
1998年8月17日,魏曉野被安排到市商委商業網點辦公室上班了。在新的工作崗位上“上班”不到10分鐘,魏曉野接到了市商委組織處通知,讓她到商委又一個下屬企業——重慶萬得福食品公司任黨委書記、董事長。
她一下子懵了,隨即毫不猶豫地表示拒絕。找她談話的領導懇切地說:“萬得福的工人快把天都鬧翻了,我們考慮了好久,只有你去才鎮得??!”她仍然擺出了不去的若干條理由。最后,找她談話的領導發話了,你是黨員,你當了多年的企業領導,要服從組織安排,去也得去,不去也得去!
就這樣,魏曉野挑起了萬得福食品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的擔子。
困境
這是一家有3320名職工(其中離退休職工1020名)的特困國有企業,企業全面停產,矛盾異常尖銳復雜,曾一度發生職工圍攻上級領導,群體阻斷交通的事件。
到企業的第一天,一群工人就怒氣沖沖地沖到魏曉野辦公室,其中一人朝她揚起拳頭惡狠狠地說:膽敢到這里來上班,你信不信,我們把這辦公室砸了!緊接著,工人一群一群地來,有的提著菜刀,有的掏出硫酸瓶,有的攙扶著白發蒼蒼的老人,有的把孩子弄得哇哇大哭……而這些工人無一例外地手里都拿著一沓由企業出具給他們的名目繁多的欠款條子。
工人剛走,債主又來了,他們在她的辦公室一坐就是大半天;債主走了,查封企業財產的法官又到了……
令魏曉野終身難忘的是,一次,她和兩名同事被工人們圍困在辦公室一天一夜,幾個人共用圍困者遞進來的一個便盆,當她好不容易偷跑出去請求有關部門解救時,卻被以“這是你們企業的內部矛盾,我們管不了”為由推脫了。
她后悔了,后悔到這個企業來,為此她常常在深夜里落淚。
屋漏偏逢連夜雨。她到這個企業工作3個多月的時候,一天凌晨出門上班,結結實實地摔倒在樓道上,3根肋骨被摔斷。
企業和家里的經濟狀況都不寬裕,她決定就在家里請醫生上門治療。
在家里,躺在專為她準備的硬木板床上,她心里想,這下不是自己樂不樂意在這個企業工作的問題,而是根本就無法工作了。于是,她寫了辭職申請書交到市商委,但沒有回音,她又寫。當交第三份辭職申請書的時候,上級發話了:不同意辭職,一邊治傷一邊工作。
突圍
魏曉野陷入了深深的思索,在這樣的情況下,上級還不同意自己辭職,說明組織信任自己,需要自己。而且從幾個月來自己對企業的了解,感覺這個企業尤其是幾千名職工更需要她——她不敢想像她辭職了有誰愿意到這里來工作,來了又將如何面對這個局面。她甚至認為,只有自己在這里才是最合適的。
一種強烈的責任意識促使魏曉野思考起如何解決企業眼下的突出問題來。
很快,思路出來了,那就是對企業實行產權制度改革,對職工妥善分流安置,使企業死而后生。
但眼下最要緊的是錢:兌現“白條”要錢,分流安置職工要錢,解決爛尾樓(職工集資房)要錢……錢從哪里來?一是收欠債(雖然企業拖欠別人的,但別人也拖欠企業近2000萬元);二是利用國家再就業政策爭取國家扶持;三是處置一部分資產。
她躺在病床上,上訪職工也頻頻上門“光顧”,要求解決問題,但一見她渾身不能動彈都還在不停工作,不停地為職工的利益呼號,大家感動不已,對抗心理和對立情緒化解了許多。
魏曉野借機和大家交流、溝通,號召他們在企業領導的帶領下出去收欠款解決“白條”問題。
這一招真靈,大家齊心協力,收回了多年“爛賬”近1100萬元。“白條”問題就此解決,人心也隨之穩定。這使魏曉野增強了拯救企業的信心和決心。半年過去了,她的傷開始愈合。勉強可以活動的時候,她開始了企業改制工作。
這時發生了一個小插曲。由于她是高級會計師,有著10多年的企業管理經驗,其出色的企業策劃能力和管理水平在業界小有名氣,一家頗了解她的很有發展前途的民營企業愿以1輛小車和年薪10萬元人民幣的報酬請她去工作,她想都沒想,說:“萬得福公司那么多的職工還沒有出路,我實在是丟不下他們。”這家企業不死心,又向她開出兼職(要求她1周只工作3天時間)但待遇不變的條件,她說“這樣更不行,兩邊牽扯,兩邊都搞不好”,還是拒絕了。
魏曉野拋開一切私心雜念,全身心投入到分流安置職工和處理企業遺留問題的工作中。到2001年底,共分流安置職工1700多人,使在冊職工由2300多名減少到597名,到2004年底僅剩下2人。與此同時,她為企業打了38場官司,其中17次是當被告,站在被告席上,魏曉野算是徹徹底底地感到,自己的命運和企業完全聯系在一起了。
創業
一些職工另謀出路再就業了,一些職工卻眼巴巴地看著魏曉野,希望她能樹起萬得福的大旗,把企業辦起來,為無力在社會上再就業的職工創造就業機會。
她決定以集資入股的方式籌措啟動資金,經她反復宣傳,原廠職工有29人愿意入股和她一起當股東,共籌資69萬元,成立萬得福屬下的具有現代企業制度特征的多一食品有限責任公司,還有50多人表示愿意在他們建立的企業里上班。
但是,搞什么項目呢?他們仍然想搞食品老本行,第一個項目是包裝銷售醬油,就是購來散裝醬油,再袋裝和瓶裝銷售,但很快就失敗了。接著他們又如法炮制銷售白酒和腌臘食品,但最終都放棄了。
經過反復思考和進行市場考察,他們發現重慶的速凍食品如湯圓、餃子、粽子等,全是外地產品。為什么重慶本地不可以生產呢?本地產品必然因為成本低而具有市場競爭力。
由于缺乏技術,他們用手工生產湯圓,一部分人生產,一部分人則上街銷售,生的銷售不完就在街上架起鍋兒賣熟的,魏曉野曾親自在解放碑吆喝叫賣湯圓。由于湯圓質量好、味道好,一天的銷售額居然能達到三四千元。
但這畢竟不是長久之計,他們要用機器大規模地生產。為此,他們三次北上鄭州學習技術,先后解決了湯圓煮不熟、渾湯和冷凍裂口等問題……
他們成功了,2001年廠里實現產值456萬元,2003年實現產量3000噸、產值2105萬元,2004年因設施大修停產4個月,產值比上年有較大幅度下降,但由于采取了加強管理和開源節流等措施,效益反而大大超過上年?,F在,廠里的股東發展到57人,常年用工450人以上,解決了一大批職工再就業,職工人均月收入也保持在800元左右。產品品種由當初的幾個發展到20多個,不僅廣泛進入新世紀、重百、重客隆等連鎖超市,還打入成都、貴陽等市場。
魏曉野,這只被趕上架的鴨子,終于和企業一起,實現了共同的騰飛。
2004年,魏曉野因突出的工作業績和管理能力,被任命為重慶市商務集團副總經理兼財務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