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節山水奇特。歷代文人墨客如陳子昂、王維、李白、杜甫、白居易、蘇軾、陸游等在此留下大量名篇及詩碑,奉節由此得“詩城”美名。
然而,隨著三峽蓄水,“詩城”連同“詩城文化”,以及劉備托孤的“永安宮”和諸葛亮的“八陣圖”等為代表的“三國神韻”,成了“高峽出平糊”下的永恒記憶。
三峽工程涉及奉節縣城搬遷,有個叫趙貴林的人,決定投資百萬建館,把凝聚著“詩城奉節”特點的所有東西陳列起來,供人瞻仰,這個館叫“詩城博物館”。
這事,中央電視臺、《南方周末》等數十家媒體爭相報道,被稱為“三峽工程文物古跡保護搬遷的一件大事”。
文化是旅游的靈魂。奉節是個旅游大縣,在三峽工程搬遷中,抓住文化就是登上“旅游興縣”的“諾亞方舟”。市委、市政府也把三國文化和三峽詩詞文化等列于建設長江三峽文化走廊的十大特色文化之中。從政府到企業到個人,奉節人都在盡心竭力做大做好這兩篇文章。
楊必全,一位年近40歲的漢子,他是總資產達5000多萬元的“飛洋集團”的老總。在縣里民營企業參與旅游資源開發的號召下,認識到旅游是一種有別于煤礦等產業的潛力無限的資源,于是找到縣領導,得到大力支持,與奉節縣國有獨資公司白帝城旅游開發公司組建了股份有限公司,擬投資4200多萬元,占地50余畝,建成“夔州古城”。將老縣城的永安宮、依斗門、開濟門、鮑超石室等部分文物建筑以文物復建的形式搬遷,將以三國文化和詩城文化為核心的古夔州厚重的歷史文化予以再現,現已投資近1000萬元,建成部分景點。目前,游客可在“夔州古城”見到蜀國君主劉備駕崩托孤的蒼涼悲愴的“永安宮”?;姨胀?、進口紅松木和粉白墻的“托孤堂”完全保持了原來的建筑風格。沿江已經建成的還有“依斗門”和“開濟門”。
去年,在“三峽游”驟然落潮的情況下,奉節旅游的文化品位仍然吸引了大量中外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