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初,巫溪縣出了一個遠近聞名的“藥材王”,叫劉寅才,是一個40出頭的農民。
1991年,劉寅才依托本地豐富資源和適宜氣候,貸款12萬元發展貝母、黃連等藥材。但由于沒有種植技術和經驗,加上當年藥材價格下跌,12萬元的投入全交了學費。
哪里跌倒,哪里爬起來!1999年,劉寅才籌資20萬元再度向藥材業進軍。“藥材種植協會+龍頭企業+基地+農戶”的經營模式不但讓他翻了“老本”,還讓他實現“滾翻”。他借勢組建了瑞雪藥材種植公司,租賃、轉包了近千畝荒山,發展黨參、黃連、獨活、牛夕、太白貝母等藥材700多畝。
在他的影響下,巫溪陸續涌現出一批靠藥材賺錢發財的農民。
巫溪素稱“天然藥海”,全縣有中藥材165科559屬1232種,年產1萬噸以上,被評為全國500個資源富縣之一。大山給巫溪帶來如此豐厚的資源,但同時鎖住了巫溪人的目光。巫溪窮,人均GDP、農民純收入等所有綜合指標在全市倒著數。
如何走出資源富饒的貧困?
瞄準大山!縣委、縣政府把目光投向了山里的藥材,著力培育藥材生產經營大戶,打造中藥材基地鄉(鎮),盤強中藥材加工龍頭企業,形成產、供、銷、加工一條龍。干部入股、合股,承包經營;干部出資、農民出勞,按股分紅;發展藥材專業合作社和中藥材專業協會合股經營;壯大產業規模,延長產業鏈條……一時間,掀起了中藥材種植高潮。2004年,全縣涌現出中藥材種植大戶300多戶,組建起遠帆、瑞雪、信發三個藥材種植公司,建立營銷企業31個,培育營銷大戶45戶。壯大了辰龍、紅池藥業等兩家加工龍頭企業。中藥材生產正向標準化、規范化發展,辰龍制藥廠通過了GMP認證;黨參、款冬花通過了GAP認證。2003年,巫溪榮獲中國醫藥保健進出口商會頒發的“綠色中藥出口基地”證書。
目前,巫溪已建成中藥材基地鄉鎮33個,藥材暢銷全國各地,出口韓國、日本,年產值達1.5億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