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有一定種植規模的農戶,每畝給予8元供種補貼,收獲后參照市場價‘訂單’收購,并兌現高產獎……”還沒等張喹寧把話說完,臺下就響起了掌聲。
4月7日,在武隆縣大豆生產會議上,重慶海浪集團總經理張喹寧向全縣20個鄉(鎮)拋出了“繡球”。張喹寧說:“今年,我們要在武隆建成10萬畝優質大豆基地。”
海浪集團掌控著武隆“羊角牌”豆腐干的生產經營權,目前正在武隆打造年產1萬噸“羊角牌”系列豆制品深加工基地。
入口生香,回味無窮,一寸見方的武隆羊角豆腐干,使武隆農民在大豆與企業的對接中種豆得“金”。
羊角豆腐干是利用羊角鎮的地下水,加上武隆山區的56種中藥材制成的鹵水,經多次反復鹵制而成的。在眾多豆腐干中,尤以樊家豆腐干最為出名。
相傳,有一天樊家老娘鹵豬頭肉,小兒子樊三不慎將鍋邊的豆腐絆倒在鍋里,樊三娘把他狠狠揍了一頓后,把豆腐撈上來,但見豆腐黃褐發亮,香味撲鼻,捏之柔軟有彈性,食之鮮香嫩滑,回味無窮。春節期間,樊家以此方法鹵制豆腐干招待來客,客人都贊嘆不已。樊家豆腐干因此聲名大振。
上個世紀90年代初,川湘公路319國道改道橫穿羊角鎮,這里成了渝東南交通咽喉要道。武隆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把發展豆業作為支柱產業來抓,使全縣大豆種植和羊角豆制品加工業得以恢復性發展。
樊家豆腐干的第五代傳人繼承祖業,成立了樊三豆制品公司,在保持原有風味的基礎上,不斷提升工藝水平,豆腐干產量和質量穩步提高,年產值近1000萬元,“樊三牌”豆腐干遠銷北京、上海、廣州、成都等地。“羊角牌”、“王平牌”、“雙鴿牌”、“棗紅牌”、“暢陽牌”豆腐干,如雨后春筍般冒了出來。
然而,作坊式的“小打小鬧”畢竟規模小、工藝落后、產品單一,形成不了氣候和特色,產業帶動力弱。長期以來,羊角鎮的豆腐干年產量僅600-800噸,而且保質期只有1個月,80%的產品只能就地銷售,導致羊角鎮豆腐干的生產規模日漸萎縮,農民種豆的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
“那時候豆子需求量少,賣不起價,1斤最多賣1塊錢,1畝地就算產200斤,最多也只是200元,還不如種其他作物劃算。”羊角鎮一位劉姓村民對筆者說,“平時種一點豆子,都是自己磨來吃,多的拿到市場上換點鹽巴錢,哪個還想在種豆子上賺錢喲。”
武隆縣決策層意識到,要真正把豆業做成武隆的特色產業,離不開現代企業的對接。
思路決定出路。
2001年4月,武隆縣政府與以生產雙叉奶聞名的重慶海浪集團握手——用工業對接農副產品,打造羊角豆腐干品牌,帶動全縣大豆規模化種植,促進農民增收。
兩個月后,海浪集團落戶羊角鎮,為武隆大豆掀起了一個個“驚濤駭浪”——投資600萬元組建重慶貝爾食品有限公司,收購了“羊角牌”注冊商標,兼并了武隆縣羊角豆制品有限公司;改造“羊角牌”豆腐干,確定了8步標準機械化工藝,將保質期從1個月提高到9-12個月;開發豆翅、豆絲、豆果等近30個系列產品……2004年,“羊角牌”豆腐干實現銷售收入1080萬元。武隆大豆產業開始向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邁進。
隨著“羊角牌”豆腐干產品市場的不斷擴大,優質大豆原料也日益緊俏。武隆縣引導農民擴大種植面積,并引進“渝豆一號”和“浙春三號”等良種大豆,全縣已建立優質大豆基地3萬畝。有了“原料車間”,豆制品加工企業和個體戶發展到56家,有20多家達到了一定生產規模。兩年來,羊角豆制品加工業每年以25%的速度發展,2004年實現產值9313萬元。
“以前豆腐干生產規模小,農民種大豆產量不高又賣不起價,種豆的積極性不高,單是豆制品生產企業外調量每年就在6500噸以上。”海浪集團總經理張喹寧說,“現在,農民爭先恐后種植大豆。”從去年開始,海浪集團以“訂單”形式,在武隆縣啟動建設10萬畝大豆生產基地,今年將全面建成。同時,占地150畝的二期流水線作業工程已全面啟動,著力打造年產1萬噸“羊角牌”系列豆制品深加工基地。
“去年試種了8分地大豆,產了500斤,賣了接近1000塊錢。今年還要多種幾畝。”江口鎮花園村李明相高興地給筆者算了一筆賬,“豆子可以套種,生產期只有100來天,1畝成本只要七八十元,畝產400-600斤,每畝可以增收500元,還可以種其他作物,很劃算。”
去年,武隆農民種豆收入2400萬元。今年,武隆要建成優質大豆種植基地10萬畝,僅羊角鎮、江口鎮農民就計劃種植大豆8000畝。
“圍繞豆腐干做‘豆’字文章,僅這一項,農民年人均增收就在100元以上。”羊角鎮黨委書記謝雄才介紹說,“等海浪集團的1萬噸豆制品深加工基地建成后,農民不僅是種豆得豆,更是種豆得‘金’了。”
海浪集團總經理張喹寧說:“10萬畝優質大豆,農民種豆收入就近1億元,加上豆制品加工拉動相關產業發展的收入,武隆農民的日子就好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