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縣柑桔有優勢。這里從春秋戰國時期便是良種柑桔的主產地,至唐朝開縣柑桔已被征為宮廷貢品,“桔鄉”、“金開縣”由此得名。可如今,開縣柑桔有“硬傷”:基礎弱、規模小、加工滯后,繼而導致柑桔規模效益差。
如何療傷?一劑妙方:依靠科技,走高效生態農業之路。從1980年代開始,開縣便著手建設錦橙良種母本園和與之相配套的品種園、采穗園,讓錦橙新品種試驗示范一批,推廣一批,儲備一批,不斷調優全縣錦橙品種結構。
“千淘萬瀝雖辛苦,吹盡黃沙始見金。”經多年艱辛的科研攻關、試驗示范,全縣先后建立起了以長沙鎮為中心的生產基地鄉(鎮)20余個,引進、推廣錦橙、臍橙、夏橙等名優特新品種品系50多個。開縣錦橙多次被評為“優質農產品”、“名牌農產品”。
為大面積推廣最優品種、最新技術,開縣健全了縣、鄉(鎮)、村三級技術服務和培訓體系,以精品錦橙園作為技術培訓示范基地,分層次、多形式地培訓果農,讓數萬戶果農系統地掌握了錦橙標準化種植、無公害化生產的全套技術,錦橙的最優品種和“豬—沼氣—果”生態種植模式得到大面積推廣。
科技錦橙讓開縣農民嘗到了增收致富的甜頭。長沙鎮長沙村二組村民桂大金,是全縣有名的“錦橙狀元”,近年來,他著力打好“科技牌”,通過高接換種、伐舊植新和果園新建,優質錦橙、臍橙超過20余畝,去年銷售收入達5萬元。提起種植錦橙,桂大金深有感觸地說:“依靠農業增收很有竅門,既要選準項目,又要注重品質,關鍵是要走科技致富的道路。”
科技培育的優質錦橙不僅闖出國門,遠銷香港、俄羅斯等10多個地區和國家,還引來不少國內外客商前來投資。2002年,聯合國糧農組織投入120萬美元,實施“柑桔生產深度開發項目”,新建良種母本園4公頃,品種、土壤和設備改良果園300公頃。2003年,澳門恒河集團正式簽約銷售錦橙5000噸,開縣也因此真正成為諸多國內外果品產業巨頭的重要生產基地。
如今,開縣錦橙種植面積已有30萬畝,年產量達8萬噸,居全國第一位。全縣新品種、新技術生產示范基地基本形成,山區資源優勢已轉化為明顯的經濟優勢。而且,科技興橙僅僅是全縣實施高效生態農業的一張“王牌”。目前開縣已建成江里以農業綜合開發為主體,浦里以柑桔等骨干產業培植為主體,東里以山區資源開發為主體的江、東、浦3條百里高效生態農業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