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種種原因,對區縣(自治縣、市)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還存在較多問題。譬如,考核內容缺乏科學的指標體系;重定性指標,定量指標較少;重近期產出,對長期效益關注不夠;重經濟增長指標,對社會發展指標重視不夠;參與主體缺乏代表性和廣泛性;考評手段和方法相對落后,等等。
干部政績,應當是在科學發展觀指導下的實踐活動,體現在具體的工作績效上。考核評價區縣(自治縣、市)黨政組織和領導干部,必須把握正確的價值取向,從單純注重經濟增長轉向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從政府本位轉向民眾本位,從無限政府轉向有限政府,從效率標準轉向效能(效率、效益、效果、公平、公正、民主并重)標準,從要素評估轉向系統評估,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分類評估指標體系。
分類設置績效考核評價體系。一是地區分類,根據現實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將考核評價分為水平大體相當的4類地區,即主城區、渝西地區、三峽庫區和渝東南地區,按各個地區的發展基礎、戰略定位和當前任務的不同,以實際發展水平來進行考核評價。二是職能分類,打破黨委、政府、人大、政協、法院、檢察院領導班子用同一考核評價指標的做法,按各自法定職能任務設定考核評價指標體系。三是職務分類,對領導干部除按工作職能確定考核評價內容外,還應按正副職和分管工作確定具體評價內容。
按照職能明確績效考核評價內容。績效評估,是以結果為導向的評價方式,將一般內容的考核變為組織績效評估,可以推動管理和服務水平上臺階。取消過去那些太粗太泛太陳舊的考核評價指標,設計具體的、有針對性的、能適應新形勢新任務發展要求的考核評價指標。重點考核黨委履行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職能,政府履行經濟調節、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公共服務的職能,人大履行法律監督和工作監督的職能,政協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的職能,法院履行審判的職能,檢察院履行法律監督的職能。在職能分類的基礎上,確定具體的考核指標體系。
科學設置政府績效評估指標體系。對區縣(自治縣、市)政府的績效考核,可從以下5個方面設置指標體系:一是經濟調節,包括GDP增長率、人均GDP、勞動生產率、外來投資占GDP比重、環境與生態、城鎮登記失業率、財政收支狀況;二是市場監管,包括法規與制度完善程度、執法狀況、市場秩序、企業滿意度;三是社會管理,包括人口自然增長率、刑事案件發案率、生產和交通事故死亡率、公民平均受教育程度、衛生狀況、社會風氣(民風);四是公共服務,包括基礎設施建設、非農業人口比重、貧困人口占總人口比例、社會保障水平、信息公開程度、公民滿意度;五是政府自身建設與改革,包括行政機關工作作風、領導班子團隊建設、腐敗案件涉案人數占行政人員比例、行政經費占財政支出的比重、行政人員占總人口的比重。上述指標體系由一級指標和二級指標構成,并隨發展狀況不斷調整。
建立開放的績效評價主體。改變過去單一的“官評官”的做法,建立開放的、科學的績效評價主體。以政府績效評估為例,建議由3部分人組成評價體系:第一部分,是政府官員,包括上級政府、本級政府、本級政府部門、下級政府官員和評估機構專業人員,這部分可占40%左右。評估時,上級政府官員主要參與對下級政府的考核評估工作,本級政府、本級政府部門和下級政府官員主要參與自我評估工作,評估機構專業人員受權負責綜合業務工作和組織協調工作。第二部分,是公眾,包括本轄區人大代表、政協委員、非政府組織代表、企業代表、個體工商戶代表、農民代表、社區市民代表,這部分可占40%左右。第三部分,是專家,主要是公共管理研究專家,涉及具體考核指標的專家,例如環保專家等。這部分可占20%左右。
改革績效評價方式和手段。盡可能將指標量化,確定分值。不能量化的,可采用問卷、座談等測評方式。盡可能采用計算機,運用軟件系統,按客觀標準進行量化評分。
對組織和個人的考核評價不能“兩張皮”。對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要按組織職能、分管工作和正副職,設置不同內容和標準,反對“大鍋飯”。確定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等次,要與對組織的考核評價等次大體相當,不能出現組織的考核評價等次低而領導干部的考核評價等次高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