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馬書記,吃個大的,蜜蜜甜喲!”
4月11日中午,雨過天晴,忠縣涂井鄉友誼村九組。66歲的馬萬權和老伴正忙著在自家柑橘園里除草、掏溝,見村黨支部書記馬成林到來,趕忙從樹上挑選了個最大的柑橘,執意要馬書記嘗嘗。
“這棵樹收100斤柑橘不成問題,收入在270元左右。今年是試果,明后年旺果期肯定會更好。”馬萬權顯得很興奮,“1畝地50株柑橘樹,1株平均產果50斤,每斤價格在0.45元至0.50元之間,這個賬算下來,比種水稻的收入高多了。”馬萬權興奮地一邊算賬一邊說。
“外面販子來收柑橘,說是5角錢1斤,你沒賣嗎?”馬成林問。“那不行,《章程》上明確寫著‘統一銷售’,我可不得違犯大家商量好了的規矩喲。”馬萬權回答。
馬萬權所說的《章程》,就是他們自己的組織——涂井鄉施格蘭三峽柑橘協會民主協商后制定的《章程》。
1997年,世界500強企業美國施格蘭公司注資在忠縣建設施格蘭·三峽柑橘產業化項目。
然而,美方中國區總裁史蒂芬第一次到忠縣,就感嘆“有許多事情要做了”——他們不但要說服農民拿出田地種柑橘樹,還要讓他們有規律地給柑橘樹灌水、施肥、殺蟲和進行其他管理。問題的嚴重性還在于,最初幾年內農民見不到任何回報。
當施格蘭在忠縣宣布,只要農民愿意種美國柑橘樹,他們將全部收購產品的消息時,別說是農民,就連一些鄉鎮干部都說:“就是傻瓜,也認為這是一個謊言。”
3年前,村里動員栽美國柑橘樹,馬萬權“死個舅子”也不干:“祖祖輩輩都是種糧,還沒看到過栽柑橘樹掙錢的。”項目辦對栽柑橘樹的農戶每挖1個坑給5元的補助,馬萬權依然不挖。
馬萬權有他不栽的理由。
從古到今,他們王家巖就是個“出米洞”。“果子不能當飯吃。家中有糧,心中才不慌。”馬萬權說,“那年鄉里動員我們栽銀杏樹,購種苗時銀杏樹每根6角錢,嫁接時每根支付工錢1角5分錢。鄉政府出面與村里訂了回收合同,銀杏樹長到1.5米以上就收購,每根3元。可是后來銀杏樹長到3米高了,仍沒人來收。還是去年多方設法,才賣出去了一部分。最后算下來,1根銀杏樹,我們管護了3年,得到了4角8分錢。”
“現在種柑橘樹,與過去不一樣了。”項目辦的同志上門動員說,柑橘樹的品質好,是從美國引進的種苗;不愁技術,美國施格蘭公司投資3150萬美元給我們建了技術中心,專門供大家學習種植技術;不愁銷路,重慶三峽建設集團將在我們這里建橙汁加工廠,企業今后派人上門收購果子;不愁資金,3年撫育期中,由公司墊支肥料、農藥費用……這樣的好事,到哪里去找?
可勢單力薄的農民還是不放心,怕上了“洋鬼子”和“奸商”的當,包括馬萬權在內的許多人都在觀望。
果農協會于是浮出水面。
2002年3月,經縣民政局登記注冊的涂井鄉施格蘭三峽柑橘協會正式成立了,31名會員代表選舉產生了理事會和監事會,設立了技術服務部、肥料農藥部、財務部等。
協會制定了財務管理、柑橘樹撫育、園區道路及水池、滴灌設施管護等方面的制度,在柑橘樹撫育期管理和果實銷售上均實行“五個統一”,即統一施肥施藥時間、統一采果時間、統一銷售、統一運輸和統一結賬。
“只要種了柑橘樹,成了會員,就不再擔心什么了。平時按吩咐的時間除草、施藥等,掛果后就在家里等著數鈔票!”馬萬權興奮地說,“有這樣的好事,我還擔心啥子?不干才是傻子呢!”
馬萬權拿出自家5畝良田良地,種上200株美國柑橘樹,并按1株柑橘樹1年交1元錢的標準,交納會費后成為了柑橘協會會員。
如今,涂井鄉已在1687畝柑橘果園里栽了63986株柑橘樹,285戶果農全都加入了柑橘協會。
2002年4月3日,友誼村的牟秀凡平生第一次受了一回處罰。他家的牛放牧到了柑橘果園,雖然一根樹也沒受到損失,但被人發現后,把牛牽到了柑橘協會,結果牟秀凡按協會《章程》交了50元,才牽回了自家的牛。協會得了25元作公積金,另外25元獎給了牽牛到協會的那個農民。
處理的時候,牟秀凡沒啥意見,因為協會《章程》里寫得明明白白:“任何人不得在園內放牛、羊……”他自己也是會員,這些條款是自己舉手通過的。
協會真是想得周到,如果哪戶外出務工不在家,就按每株每年2元標準托人代管,由協會監督;如果找不到代管者,協會按這個價格負責管好。
“前不久,三峽公司要求我們每株樹交10元收購押金,如果不賣給他們,這10元就不返回。我們果子才成熟,還沒賣到錢,怎么交押金呢?還是協會出面協商,公司也就算了——柑橘照收,押金不交。”一果農樂呵呵地說。
“為果子售價的問題,協會正和公司談判,聽說5角錢1斤要送到新立(橙汁加工廠所在鎮),4角5分錢1斤就來園子里拉貨,反正我們不擔心,協會會為我們說話。”另一農戶說。
協會的力量,拉動了施格蘭·三峽柑橘產業化項目建設。目前,忠縣農民已按高標準,分3批成片建立了55000多畝基地果園,第一批基地果園去年已開始掛果。
有了這個“原料車間”,重慶三峽建設集團也放心了,2003年4月投資1億多元在忠縣開工興建橙汁加工廠,2004年12月就開始榨汁。
“第一批基地果園今年大規模投產后的總產果不過3000噸,而這個廠每年要加工柑橘50萬噸,我們的柑橘不愁賣不脫。”望著樹上掛著的一個個“金果”,馬萬權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