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兩年到過秀山的人,都會留下感慨:仿佛一轉眼,一位名不見經傳的灰姑娘就變成了亭亭玉立的公主。如今的秀山,到處充滿著蓬勃的生機與活力。
秀山之變,其秘訣在哪里呢?
“通則活。”縣委書記向濤言簡意賅地說。面對筆者不解的目光,向濤解釋說:“道路、電力、通訊等的暢通是基礎,更新觀念、開放思維是關鍵,促進商貿的活躍流通、變貧困為富裕是我們工作的動力和目的。”
地處武陵山腹地的秀山,“老、少、邊、山、窮”是其真實寫照。縣委決定首先抓住“通”這個“牛鼻子”。
首先,投資2億余元,秀山先后完成了國道319線秀山段文明樣板路建設,省道304線秀山段改造,國道319線縣城過境路新建,國道326線改建以及“8小時重慶”秀山段建設,打通東南西北尤其到沿海的出口。在此基礎上,強力推進農村公路建設,近兩年投資近4000萬元,新改建農村公路200多公里,很快形成了以國、省道為主骨架,縣道為支干,鄉村公路縱橫交錯的交通網絡體系。
其次,經多方籌資、多次奔走協調,3年內建成了輸變電網絡,實現與貴州電網、川渝電網和葛洲壩電網全面聯網。
路通了,電穩了,通訊暢了,水網改造了,仿佛在不經意間,人們的生活環境、生存條件發生了質的變化。
“這還不夠,我們認為,深層次的變化應該體現在觀念上——觀念引領行動。”向濤說。
說來容易,但要真正變畫地為牢、固步自封的觀念為求真務實、開明開放、海納百川的胸懷,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縣委、縣政府一方面組織各級干部到上海等發達地區學習取經,請來專家教授為干部群眾“洗腦”,另一方面逢會必講科學發展觀、機遇觀,把新的觀念“強灌”進干部的腦子。
圍繞市委、市政府要求秀山建成“渝鄂湘黔武陵山區少數民族地區經濟高地”的戰略定位,縣委、縣政府科學謀劃,提出了以“三地一市”為內涵的發展目標:立足于礦產資源優勢,把秀山建成特色資源礦產品加工出口基地;立足于地處四省(市)交匯處的區位優勢和鐵路、公路的通道優勢,把秀山建成商貿物流集散地;立足于具有濃郁的土家族、苗族風情和深厚的花燈文化底蘊的優勢,把秀山建成聯結烏江畫廊、張家界、梵凈山等風景區的旅游中轉地;立足于地勢平坦和城鎮建設快速發展的優勢,把秀山建設成為城區面積20平方公里、城區人口20萬以上的中等城市。
切合實際的規劃很快得到響應。市內外企業界人士紛紛登陸秀山尋找商機。4月18日,重慶華葡橋梁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吳小紅在深入廣西及秀山周邊地區近半年的考察后,決定在秀山投資6.2億元,建設集7座物流庫(站)、2個物流中心、2個大批發市場于一體,占地1000畝的渝東南現代物流園區。
在物流基地建設項目中,目前,渝東南綜合批發市場一、二期工程已建成,天然氣庫正在進行管道鋪設,萬噸級石油儲運庫設計方案已通過專家評審和立項審批,中石油總公司已將秀山鐵路油庫列入重點工程。這些項目建成后,預計年銷售額可實現50億元,稅利1.2億元,提供就業崗位3000個。
通則活。從2001年到2004年,秀山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4.4%,2004年達到23億元;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40.6%,2004年達到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5.7%,2004年達到9.1億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3.2%,2004年達到10.2億元。
5月15日,市委書記黃鎮東在秀山調研時指出:“秀山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都有了新的氣象、新的變化、新的進展,按照這種態勢發展下去,秀山必定是大有希望的,也是大有可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