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糧食生產與流通這樣一個脆弱而特殊的行業,如何實現切實有效的服務成為爭奪糧食“門戶”的關鍵,也是破解糧食流通困局的出路之一。
“民以食為天”,作為關系國計民生的糧食行業,其波動顯然對一個國家的經濟安全是非常致命的威脅:糧食缺了,不行,天下大亂;糧食多了,也不行,供大于求之下的價格暴跌會讓農民增產不增收,從而嚴重挫傷農民的種糧積極性,讓來年的糧食生產跌入低谷。對于只知道自己周圍三十里地范圍內事情的大多數中國農民來說,長期的信息不暢已經成為“增收難”的主要原因之一。
盡管為使農業信息暢通傳遞政府已經采取了諸多手段,像1994年開始建設的“金農工程”、1997年開始的省級農業信息中心等項目,極大推動了中國糧食產業乃至整個農業的發展,使中國現有的農業網站數目超過4600多家,位列世界前十名,但卻一直沒有一個能夠稱得起“門戶”概念的信息服務與電子交易平臺。在糧食生產與流通這樣一個脆弱而特殊的行業,如何實現切實有效的服務成為爭奪糧食“門戶”的關鍵。
靠信息致富
2005年3月3日,政協委員山東農業大學教授、農學博士,同時也是致公黨中央秘書長的曹鴻鳴提交了《關于加快農村信息服務體系建設的建議案》,這份提案很快被列為今年政協的一號提案,其原因是這份提案不僅僅提出了三農問題,而且建議通過加強農業信息化建設來解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糧食生產與流通等問題。
資料顯示,截止目前為止,整個糧食流通領域大約有7000家企業,大部分是中小企業。盡管在國家有補貼的情況下,卻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企業處在虧損狀態,這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傳統的糧食交易方式透明度較差,交易效率低,而且暗箱操作、灰色交易多。并且因為利益上的種種原因,盡管信息化能夠給糧食流通企業解決一些關鍵問題,通過網上糧食交易可以極大程度地避免上述種種弊端,但多數糧食流通企業還是對信息化的認識和利用相當有限。
中華糧網的CEO傅宏算了這樣一筆賬,目前中國每年僅輪換儲備糧的價值就有近300億元人民幣的規模,如果大約有5%左右的糧食采用電子交易方式進行,全國的糧食流通企業則可以節約上億元交易成本。而采用傳統的交易手段,國家需要每年補貼上億元的資金來維持儲備糧的更新輪換。據介紹,國家及地方儲備糧大約每隔兩年或者三年就要進行一次更新輪換,而全國各地幾乎每天都在進行大量的購銷活動。
就整個糧食行業的交易來看,2004年全國糧食產量大約為4.69億噸,其中大約有30%~40%的糧食要進入流通領域,如果也有大約5%的糧食交易采用電子方式或者部分借助信息化的手段進行,則節約的交易資金有可能超過10億元。另外,信息致富在糧食行業也逐漸顯現,一個廣為稱道的例子是:2003年,僅僅由于黑龍江省的農民提前得知世界大豆價格上漲這個信息,當年種豆農民就增收12億元以上。
還有一個企業的例子:河南省濮陽市的一家名叫中盛糧油的公司在2003年8月份加入中華糧網,并建立了自己的企業購銷專區,定期在中華糧網發布供求信息,在隨后的幾個月業務電話比以前翻了一倍,2003年10月 、12月份糧價大幅上漲前,它及時抓住了信息,狠賺了一筆。其總經理武鐵柱事后回憶說:“無論是公司訂單的增加,還是價格預測的準確和及時,電子商務都發揮了很大作用。電子商務與現貨市場的全面結合,將成為未來糧油貿易市場發展的重要方面。”
數字
實現的關鍵
和其他領域一樣,2000年左右,糧食流通領域也曾經涌現過一波網絡熱潮,但隨著其后.com泡沫的破滅,很多糧食行業的信息和電子商務平臺大都被雨打風吹而去。不過,仔細觀察經過大浪淘沙后生存下來的一些糧食網站,一般都具備兩種主要功能:一是市場化的信息發現功能;二是能夠真正實現市場交易功能,也就是電子商務。
1998年,依托于國內目前糧食行業規模最大的交易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糧食專業網站中華糧網開始建設,在“鄭州價格”支撐下,中華糧網迅速成為目前國內不多的幾個糧食門戶網站之一。
但做到這一步,中華糧網靠的不是風險投資,也不是燒錢,而是傳統企業利用信息技術對本身業務踏踏實實的改造,靠的是充分利用國內第一家國家級糧食市場—鄭糧市場的影響力。中華糧網已經在全國建立了一個龐大的信息采集隊伍,大約有400多人,定期提供各種糧油信息。現在中華糧網的文字信息日更新量已經達到300條左右、20萬字以上,價格信息每周更新500余條,而每月通過中華糧網發布供求信息、尋求交易伙伴的意向近1000條。“實現充分的信息和真實的市場價格,對于做好一個糧食網站,已經成功了一半”。
至于另一半,傅宏認為糧食網站作為比較特殊的行業網站,關鍵還是要有“用”。對于糧食流通而言,價格和需求等靠信息來實現,而實現交易卻是整個流通環節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環節。很多糧食網站就是因為不能實現這種功能而逐漸沒落。
但實現網上交易的關鍵一是如何解決信用問題;二是煩瑣的結算、交割問題。傅宏介紹中華糧網有一套非常嚴格的規則來保證交易的正常進行,并且將其徹底“透明化”。“保證金被罰沒還是小事,關鍵是犯一次錯,以后還怎么在這個圈子里混?”。另外讓諸多電子商務公司頭痛的結算、交割問題,對中華糧網而言也已經不是什么難題,因為中華糧網依托的鄭糧批發市場,早已實現了交易和貨物的分離,就是說,交易方的貨物并不需要運到鄭州來,運到鄭州來的,只是貨物的樣品,而由于糧食本身的特殊性,對其質量的評判有一個明確的標準,大大減少了可能發生的爭執,從而為交割提供了很大方便。
糧食門戶的隱憂
中華糧網也不是沒有自己的尷尬和煩憂。在中華糧網成立后的一段相當長的時期內,雖然擁有先進的交易手段和信息服務平臺,卻面臨著無糧可交易的局面。因為很多國有糧食企業不愿意到網上進行公開交易,而更喜歡采用傳統的、非公開性的交易方式,各種灰色或者非法利益使國家因此承受不小的損失。事實上,不僅僅是中華糧網的網上交易遇到“無糧可易”的難題,全國其它幾個較大的糧食網站的實際情況也不是很樂觀。
其實影響農業信息化發展的問題方方面面,譬如使用習慣、收入狀況、信息設施等,所以要徹底解決諸如中華糧網遇到的這些問題,應該是一個龐大的系統工程,曹鴻鳴的提案正是為了促進國家對這些問題的重視。不過目前對糧食網站而言,只有自己考慮解決的途徑。
中華糧網的一個優勢是它有一個大股東鄭州糧食批發市場。鄭州糧食批發市場擁有非常豐富的客戶資源,而中國儲備糧管理總公司作為鄭州糧食批發市場的大客戶,雙方之間有著長期的友好合作關系,并且中儲糧每年都有數百億元的糧食需要更新輪換。于是雙方一拍即合,中華糧網同意將自己51%的股權無償轉讓給中儲糧總公司,以獲得可交易的糧源。
但是,儲備糧畢竟只占全部流通糧的一小部分,如何鼓勵更多的國有糧食企業將糧食放到網上交易,顯然需要進一步加快糧食企業的市場化進程,而這是立志成為糧食行業信息與電子商務門戶的中華糧網所無能為力的。看來,徹底解決糧食問題,信息化是有力措施之一,但同時還需要市場化政策的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