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年底剛剛爆出“楊翁戀”時,當娛記們還在滿世界的找這一對兒,新浪上就赫然出現了二人在北京美術館的親密合影——這是一個博客拿手機偶然拍到的?,F在,很多人用文字、圖片、聲音記錄社會,并通過互聯網傳播,從引爆克林頓的“拉鏈門”到推倒《紐約時報》總編,從紀錄戰火中的巴格達到“楊翁戀”的八卦消息,博客身影無處不在。
博客給公眾帶來更多知情權,還可能引發什么后果呢?杜琪峰電影《大事件》猜中了開頭,卻沒有猜中結尾。
影片以劫匪和警察意外接火開始,偶然路過的巡警在劫匪槍口下舉手投降,恰巧這一幕被記者拍到?!巴督稻臁钡溺R頭播出后給警方帶來了巨大的輿論壓力,女警官建議用一個“Big Show”來挽回警隊聲譽。他們找到劫匪藏身的大廈,動用龐大警力圍捕,并在警員身上配備攝像頭,聘請專業導演剪輯處理后送到電視臺播放。本來這是一場貓捉老鼠的游戲??墒菍а莅才帕藘蓚€變化因素:一是警員恒為了替死去的兄弟報仇,不聽指揮一意要捉到劫匪;二是大廈中另外還藏有兩個悍匪。警隊的行動實際遭到了不小的損失;但通過剪輯,民眾看到的圍剿十分順利。同時劫匪用手機拍到的警方傷亡照片也通過互聯網傳出,并在傳統媒體上播放。這種較量在以往的電影素材中從沒出現,這是一個關于博客的探討。
可惜的是,較量嘎然而止,杜琪峰調轉了筆墨,情節漏洞百出。
不過,這倒也留下了探討的空間。順著這條較量的線發展,影片不外乎三種結局:
第一,警察抓到劫匪。警方行動被劫匪曝光后一定會倍加謹慎。最有可能抓到劫匪的應該是一意孤行的警察恒。但是,他的行動卻不會被警方披露,警方會編制一個能挽回聲譽的完美結局。真相將被隱瞞,警察恒將被犧牲。留下的思考是博客讓公眾知曉所有領域的信息是否有益。公眾作為一個不具備專業知識、情緒化的群體,當決定權放到他們手里后,結局可能被異化,當正常工作被放置到媒體的放大鏡下時,可能只會更加的無效率和扭曲。
第二種影片結局是警匪合謀。警方甚至可以和劫匪達成協議,拯救警隊形象。這是最暗淡的結局。媒體過分介入,警察的目標主要變成了滿足公眾需求,為此警匪可以聯手顛倒黑白。當媒體為了正義執行監督權時,卻親手把被監督者推到了對面。
第三種結局是劫匪戰勝警察。因為有兩隊匪徒,劫匪可以用博客發布誤導信息,打亂警察部署逃出,當然這需要好萊塢式的精密計劃。
在去年的戛納影展上,《大事件》博得歐洲記者和影評人一致贊譽,華納買下了翻拍版權,籌劃在今年推出美國版《大事件》。不知道是否能給我們一個完美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