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善于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闈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極負盛譽之作。試分析,王昌齡如何表現此女子心理的微妙變化?從該詩中我們可以讀到此女子什么樣的感情?
【鑒賞】題稱“閨怨”,一開頭卻說“閨中少婦不知愁”,丈夫從軍遠征,離別經年,照理說應該有愁。之所以“不知愁”,除了這位女主人公正值青春年少,沒有經歷多少生活波折和家境富裕(從下句“凝妝上翠樓”可以看出)之外,根本原因還在于那個時代的風氣。唐代前期國力強盛,從軍遠征,立功邊塞,“覓封侯”就成為當時許多人的生活理想。在這種時代風尚影響下,“覓封侯”者和他的“閨中少婦”對這種生活是充滿了浪漫主義幻想的。從末句“悔教”二字看,這位少婦當初對她夫婿“覓封侯”的行動可能起過一點推波助瀾的作用。一個對生活、對前途充滿樂觀展望的少婦,在一段時間里“不知愁”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忽見”二字乍讀似乎有些突兀。普普通通的陌頭楊柳竟能勾起她許多從未明確意識過的感觸與聯想,促使她從內心深處冒出對丈夫的思念,從而產生了以前從未明確意識到而此刻卻變得非常強烈的念頭———悔教夫婿覓封侯。這也就是題目所說的“閨怨”吧。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楊花落盡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
《新唐書·文藝傳》載王昌齡左遷龍標(今湖南省黔陽縣)尉(古人尚右,故稱貶官為左遷),是因為“不護細行”,也就是說,他遭貶官,并不是由于什么重大問題,而只是由于生活小節不夠檢點。在《芙蓉樓送別辛漸》中,王昌齡也對他的好友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即沿用鮑照《白頭吟》中“清如玉壺冰”的比喻,來表明自己的純潔無辜。李白在聽到他不幸的遭遇之后,寫了這首充滿同情和關切的詩篇,從遠道寄給他,是完全可以理解的。請試著分析,本詩的后兩句表現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鑒賞】后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見,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兩句之中,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訴說,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托之于明月;二是說唯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它,這樣就可以稍解思念友人的痛苦;三是說,只有依靠明月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他法。
詩人運用豐富的想象,把本來無知無情的明月變成了一個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己,使之能夠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將自己對朋友的懷念和同情帶到遙遠的夜郎之西,交給那不幸的謫遷者。它,是多么有情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