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CG電影業的冤家—夢工廠和Pixar的競爭已持續數年。在《怪物史萊克》一舉成功后,夢工廠歷時三年之久第一次獨立制作的全三維電影就是《鯊魚故事》(Shark Tale),去年10月1日推出,獲得第77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動畫長片”提名。這部電影的故事場景讓人很容易地想起Pixar風靡全球的動畫大片《海底總動員》。但實際上,兩者走了完全不同的道路
《鯊魚故事》講述了大海深處的一個惡勢力鯊魚家族。頭目里諾的兒子—也是他的接班人蘭尼卻不愿意欺詐周圍的魚類,甚至還希望成為一個素食者。蘭尼偶然和小魚奧斯卡結為好友,他們聯手把奧斯卡塑造成一位超級明星式的“獵鯊高手”。后來里諾把失子之痛算到了奧斯卡頭上,開始瘋狂報復。等待洋洋得意的奧斯卡的不僅是失去愛情,還有殺身之禍......
《鯊魚故事》的CG效果完全沒有《海底總動員》那么絢爛和自然,但它的制作模式值得探究—即用完全通用的3D制作軟件和工具,整個電影完全是用現今最通用的三維制作軟件Maya制作的,包括所有的建模、材質、燈光和動畫。幾乎每一個圖形工作者都能熟練運用Maya。這種通用軟件制作的電影給我們的提示是:只要有好的創意,一部出色的CG電影門檻也許不是想象的那么高。這部電影應用最多的CG技術,就是眾所周知的“畫筆效果”(Paint Effects)和凹凸貼圖(Bump map)。
MayaPaint 的 Paint Effects可滿足許多圖像效果,從帶刺的玫瑰到自然的頭發、水晶和建筑物,以至特別的效果如濕漉漉臟亂的衣物、水面的漣漪。《鯊魚故事》的創作團隊大部分都有繪畫背景,Paint Effects正好發揮他們優勢。Paint Effects的最大作用是把繪畫的效果從二維轉化成三維。二維繪畫結束后,動畫制作小組寫了一個Maya插件,把Paint Effects的曲線數據轉成點陣數據,然后通過Render Man的動態共享功能(dynamically shared object)轉化成曲線描述,這種曲線帶有各種CG制作的三維特征,包含動作定義、尺度大小以及顏色和透明度。正是由于Paint Effects的畫筆效果可被轉化編輯成多邊形網格,《鯊魚故事》發揮了該功能所可能達到的渲染效果。例如光影的變化效果,用Paint Effects可完成折射、反射和透明,并具有繪畫特性。
眾所周知的“凹凸貼圖”是在不具有凹凸感的幾何表面用紋理貼圖的方式使其產生凹凸不平的光照效果,這可大為節省幾何構造的三角面片數目和渲染開銷。凹凸貼圖的概念是不使用幾何數據(多邊形十分占用顯卡和系統資源),而使用額外的“法向量圖”來構成物體表面的凹凸感。也可以說是以紋理為背景構造一張符合紋理特征的“噪聲”圖象,這個圖象的明暗代表了表面的法向變化,從而在光照下產生凹凸不平的光照效果和視覺假象。用一句話說,就是讓一塊并非真實凹凸的區域看起來有3D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