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持續復蘇的促進作用正在日益增大,日本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小泉大選獲勝后,日本在經濟上對華進行打壓的可能性不大,整個中日關系也未必進一步惡化
小泉大選獲大勝以后,有輿論認為將對中國越來越強硬,并在經濟上打壓中國。日本的某些人一直認為沒有日元貸款和日本的投資中國經濟可能就會崩潰。但筆者認為,小泉大選獲勝,右翼勢力可能會更加猖獗,但在經濟上對中國實行打壓的可能性不大。其原因在于中日經濟互補性很強,雙方的合作是互惠雙贏的,倘若對中國進行經濟打壓,對日本造成的損失會更大,無異于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至于“沒有日元貸款和日本的投資中國經濟可能就會崩潰”的說法,則更是無稽之談。20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對日本的依賴程度趨小。我國吸引外資是多元化的,日資對華經濟影響很有限。而日元貸款已經到了微乎其微的程度,即使全部取消也不會對中國經濟產生太大影響。
中日經貿關系是中日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中日關系的基礎。而互補性和相互依存性又是中日經濟合作的基礎。中日兩國各自生產稟賦上的差異決定了比較優勢的不同,中日之間在產業結構和貿易結構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互補關系。發展中日經濟合作潛力無限,而且符合兩國的根本利益。
中日經濟合作的互補性
中日實現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的政治、外交關系風風雨雨,一波三折,但經濟合作卻一直處于健康的發展狀態。日本一直是中國的重要貿易伙伴、投資伙伴和政府間資金合作伙伴。綜觀30多年來的中日雙邊經濟合作的歷史,雖然也出現了“東芝事件”、“兩商社事件”、日方對華個別農產品設限、能源競爭等各種摩擦和困難,但主流是好的。中日經濟合作之所以得到順利發展,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中日之間的互補性。
1、勞動力與市場方面的互補性
中日處于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日本經濟已經進入成熟階段,有雄厚的資金和先進的技術,但缺少資源和市場,勞動力成本、生產成本高;而中國正處于發展和上升階段,擁有豐富的勞動力和相對比較豐富的資源,特別是擁有廣闊的市場,但缺少資金和技術。比如說,中國勞動力成本只相當于日本的1/30—1/20,而且由于中國還存在大量的城市待業人員和2億左右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劉易斯所提出的“勞動力無限供給”狀態將長期存在,即使工業部門對勞動力需求增加,從宏觀角度看也并不存在工資上漲壓力。中國具有巨大的消費市場,其中沿海地區、城市地區至少有4-5億人口(相當于日本人口的3-4倍)已經成為巨大的現實市場,還有幅員遼闊的內陸地區、農村的8億人口的潛在市場,這將為包括日本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無限的商機。
2、產業結構與生產領域的互補性
傳統的國際貿易理論認為,貿易是各國對本國比較優勢商品進行專業化生產并交換的過程。在比較優勢的條件下,通過國際貿易出口本國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進口本國缺乏比較優勢的產品,這樣對兩國的經濟就能起到互補作用。由于中日兩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不同,其產業結構差異很大,互補性很強。日本的產業結構早已實現了第三產業占主導地位的高級結構,而中國的產業結構仍很落后,第一產業的就業人口還占近一半左右。各產業本身的技術含量也遠低于日本。由于產業結構方面的差距,使得中日之間存在著更多的互補性,只是在少數領域存在競爭。僅從制成品的生產流程方面看,中國與日本也只在零件生產、組裝等低附加價值領域存在某些競爭關系,而在上游的研發以及下游的銷售、售后服務等高附加價值領域中國與日本仍存在一定差距(見圖),在生產領域的互補潛力很大。
隨時代變化的微笑曲線

3、中日的競爭度很小
隨著中國經濟的發展和國外對華直接投資的增加,中日之間生產技術水平必然要出現某種程度的趨同傾向,但盡管如此,兩國在生產要素稟賦方面仍然存在差異。在大的領域走向趨同,但在同種行業、同一領域仍將存在差異。生產要素稟賦方面的差異,必然造成生產成本的不同。通過對美國市場上中日兩國出口工業產品的相互重疊程度進行分析,可以發現在美國市場上,雖然中國與日本存在競爭關系的產品品種正在增多,據有關部門測算,從金額上來看,也只有20%左右。這一結論充其量還只是反映中日兩國出口工業產品的品種重疊程度,而要正確測算兩國的競爭程度,還必須考慮以下兩點。首先,即使屬于同一類商品,日本的產品多為高檔產品,而中國的則是大路貨。比如,以電視機為例,中國生產的普通型彩電與日本生產的超薄等離子大畫面高清晰度電視單價相差達一位數甚至兩位數。而且,與日本相比,中國對半成品和零部件的進口依賴程度很高。中國的出口產品所包含的進口成分達50%左右,而且越是高端產品,比例越高。這樣,實際上中日兩國產品真正的競爭程度應大大低于前面推算的20%的這一比例,約為10%左右。可以說,兩國存在競爭關系的行業,僅限于日本已經不具有相對優勢且附加價值很低的夕陽產業。另外,如果將中國同亞洲各國和地區在美國市場的競爭度進行比較,也可以看出,中日之間的競爭度也遠低于日本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的競爭度(見表1)。

中日經濟合作的雙贏性與依存關系的變化
首先,長期以來,日本一直是中國最重要的出口市場之一。中日貿易額占中國貿易總額的比例最高年份高達20%左右。對日貿易的不斷擴大,極大地促進了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和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而中日貿易對日本經濟復蘇的作用也非常明顯。從1990年到2003年日本出口增加值的44%來自中國,如果加上中國香港達到56%。中國經濟的增長不會給日本帶來威脅,而只能帶來好處,這種認識已經在日本各界基本達成共識。
第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擴大,不僅為中國帶來資金,也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現代化管理經驗,提高了產品的國際競爭力。而日本對中國的技術輸出,則延長了日本產品技術的生命周期,獲得了豐厚的利益。
第三,日本在中國大量投資設廠,給日本國內過剩資金找到了良好的出路,不僅獲得了豐厚的回報,也促進了日本的產業結構升級;另一方面也擴大了中國的就業和居民收入。目前,在日資(包括中日合資)企業的直接就業人員已經超過100萬人,與這些企業相關的配套、服務、流通企業就業人員更達到920萬人。
第四,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之間雙邊的經濟交往已經與世界經濟和區域經濟融為一體。90年代以來,外資企業的出口貢獻率一直很高,占中國對外出口的一半左右,2004年占57.4%。估計2萬多家在華日資企業生產的產品中,也至少有5成以上出口,不僅返銷日本,同時也出口到歐美地區。這帶來了雙重效果:其一是日本通過中國“迂回”擴大對美、對歐貿易;其二是我國也在同日本的合作中擴大了對美、對歐出口。可以說,現在的中日經濟關系已經遠遠超越了兩國的范圍,對雙邊乃至多邊經濟合作都將產生連帶效應。
第五,中國質優價廉的大眾消費品大量出口日本,對緩解日本經濟蕭條和社會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90年代以來日本經濟長期蕭條,特別是1998年以后失業率不斷攀升,失業人口已經超過300萬人,致使低收入者和無收入者急劇增加。中國的廉價商品進入日本市場,大大減輕了無收入者和低收入者的生活壓力,對于他們渡過難關起到積極作用。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格局下,各國經濟都緊密地融合在一起。特別是中日兩國之間的經濟依存度已經很高,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中日之間的相互依存關系,在90年代中期之前,中國對日本的依存度大一些。而此后,隨著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增長和對外開放的進展,依存關系發生逆轉,日本對中國的依存度開始增大。例如,中日貿易占中國外貿的比重在90年代中期曾高達20%以上,此后逐漸下降,到2004年降至14.5%,2005年上半年又降至13.4%;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占中國引進外資的比重,1990年為14.3%,而2004年下降到8.9%(見表2);對華日元貸款在改革開放初期,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但由于種種原因,近幾年大幅度下降,對我國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小。2000年與2003年相比,日元貸款年度投資額已經從2152億日元降至967億日元(約8億美元);日元貸款占我國預算內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例由10.4%降至3.3%;占我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比例更下降到0.3%。目前,日元貸款與我國6000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11萬億人民幣的儲蓄余額相比,簡直是微不足道。即使立即停止,也不會對我國經濟造成多大影響。
與日本對華經濟影響呈下降趨勢相比,日本經濟對中國經濟的依賴度越來越高。如表2所示,1990年與2004年相比,日中貿易占日本外貿的比重從3.5%上升到17.2%;2004年中國(含香港)已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對華直接投資占日本對外直接投資的比重從0.6%上升到12.8%。日本對華貿易和對華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遠快于日本對外貿易和對外直接投資的增長速度。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拉動作用越來越大。

結語
2004年,歐盟和美國分別上升為中國第一和第二大貿易伙伴,而日本下降為第三大貿易伙伴,盡管如此,中日貿易仍高達1679億美元,增長率為26%。相反,中國取代美國,成為日本的第一大貿易伙伴。盡管位次發生變化,但相互之間仍然是很重要的經濟合作伙伴。
中日兩國間的經濟合作是互補的雙贏關系,而并非競爭的關系,而且潛在合作前景非常廣闊。事實證明,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日本的合作,而日本經濟的發展也離不開中國的合作。中國經濟對日本經濟的持續復蘇的促進作用正在日益增大,日本對中國經濟和中國市場的依賴程度也日益增大。鑒于此,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小泉大選獲勝后,日本在經濟上對華進行打壓的可能性不大,整個中日關系也未必進一步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