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的時候讀過董橋的《中年人是下午茶》,還零星記得其中的幾句話:
中年是只會感慨不會感動的年齡,只有哀愁沒有憤怒的年齡。中年是吻女人額頭不是吻女人嘴唇的年齡。
可是這樣的記憶,似乎與他題目中的“下午茶”沒多少關聯。那么,為什么要比作下午茶呢?凡是人到了下午,并且坐下來喝茶,是一定有些倦、有些乏、有些對已經出現的事情隨他而去,對今天剩下的時光不做太多規劃的心境吧。
下午茶的時光,是緬懷大于奢望,期許大于行動的。
中年人的情懷已經很是精致,友情、親情、愛情的界定再不會混亂他們。并且因為知道這其間的珍貴,懂得倍加珍視。但是也正因為其間的珍貴,再不肯輕易將與陌生人產生的情愫,輕易歸結在什么之中。所以中年人,許多人孤獨。因為精致的情懷,還讓他們很會品位,尤其是以前曾經嘗過的味道,再不肯讓別的什么輕易混淆,這一點,有時候讓他們顯得保守。
他們也已清楚自己身上優缺點的來歷,并且知道應該怎樣做,才能夠補救。但是他并不為難自己,因為知道人的行為性情,是自出生之日起,就開始點滴積累的。生命經驗中,沒有的東西,是勉強不得的。也因為如此,像偏愛某種茶一樣,他們對生活也已有了固定的看法。并且有很多足夠聰明的,到了不惑的境地,可以細數自己的功過得失,并且說得出為什么如此。因為知道為什么如此,所以也能夠原諒自己,接受自己,由此成就了通達與智慧。
中年人不會聽到一個什么消息,心中就鼓蕩起莫大的沖動,而是會存下疑慮,想著導致這樣事情發生的諸多可能。不是說他不相信傳遞消息的人,實在因為,他知道,人只有對一件事情占有足夠多的信息,才有可能做出趨近正確的判斷。因此,媒體上出現的許多說法,他只是輕輕一笑而已。
而紛繁的世界,他知道做什么是維系與周圍環境的和諧,知道怎樣的態度可以讓自己盡可能不被環境擠壓。這一切,也是為了自身內在的健康。除此之外,他還知道,自己早已經是別人生存環境的組成部分,因此,讓別人愉快舒暢,也就是他對社會的一大貢獻。所以他不再張揚什么個性,知道一向標榜率性的人,不是智力欠缺,就是教養不夠。
而生活的閱歷讓他們知道輕重深淺,也因而精于算計。不過還好,他們知道什么是最本質的,重要的,因此,路也走得最老實,最本質。該面對的面對,該承受的承受,該逃避的逃避,該遷就的遷就。這個時候的他們已經知道什么是自己合適做的,什么是自己不能做的,什么是自己不愿做的。而不至于像年輕的時候,面對目標,卻被枝節誘惑,受別的評判標準左右,繞很大的彎路。
“讀書深處意氣平”這句話,時時會浮現在他們的心頭,常讓他們會心一笑。并且用它時不時地檢測一下自己。而人到此時,會發現他離人群不是用逐漸累積的認知隔開了距離,而是越來越能融在一起。還有上善若水,也是常常協助著“意氣平”的語句,不獨成為他們對人的品行判斷,還據此知道一個人的智商程度。
中年,善良的人,已經有了悲憫;自私的人,會越來越多偏執。
但是,因為已經生活了很久,品味閱歷了很久,中年人骨頭里,總是透著那點乏。尤其在尋求感情的滿足上,如此。
曾經看過一篇文章,題目叫《懶得》,故事說的是,兩個孤獨的中年人,經人介紹見面了,彼此印象很好,但是卻誰也沒有跟誰再聯系,很快一年過去了,依然孤單著。后來朋友問,你當時對那個人印象怎么樣?回答說:挺好的!而另一個人也說:感覺上不錯啊。可是為什么沒有聯系呢?答案就是:懶得。
細究起來,中年人,已經再沒有了青年人的熱情,去想盡辦法創造機會,了解對方,成就自己。在這一點上,我的好友更是個活生生的例證:
蕓兒是三年前離婚的,生性單純柔弱的她,度過了很是艱辛的日子——有一段時間,每天只有喝一點稀飯的心力,勉強支撐而已。因而可以知道,蕓兒是不能身邊沒有人的。但是,現在已經習慣一個人的她,雖然日子荒寂得心境凄涼,可是,當有人對她說:我們談朋友吧。她的回答是:沒有心情。
蕓兒的態度,就是典型的中年。曾經經歷的,再去重復,總是缺失熱情。盡管,這決定著她的后半生。
而中年人最期待的愛,應該是: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變老。
一路上收藏點點滴滴的歡笑,留到以后坐著搖椅慢慢聊。
然而中年人是怕孤獨的,因為黃昏將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