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五代社會生活史》
李斌城 等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唐朝的存在,不獨為我們貢獻了一段輝煌的歷史,也有力支撐了我們國家民族的自信力。就在幾年前,不少人還“夢回唐朝”,想從舊日的榮光中,多找回一點尊嚴。只是過去再怎樣富庶強盛,都不是屬于今天的,炫耀久了,還會讓觀者反看出你的沒落和無能來。就像阿Q,盡管常常嘴上喊:我家以前比你們闊多了,也還是免不了被人欺負凌辱。
這里,重要的是,我們能夠憑藉著唐朝的輝煌支撐起的民族自信力,切實地將自身強盛壯大起來。而這種強盛壯大中,很大部分不是物質上的,而是民族素質、文化創造上的。
說到文化素質的提升,多了解自己,無疑是很重要的。一個真正自信的人,在向人解說自己的時候,表述更多的,可能不是他能做什么,而是他不能做什么。而這種自信,就必須來自對自身的情況,了然于胸。
因此,既然唐朝給我們帶來的影響如此之巨,那我們就不能不了解唐朝,不能不知道那個時代是如何走向強盛的;不能不知道那個時代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不能不知道那個時代人們最崇尚的社會行為是什么;不能不知道那個時代都為今天的我們留下了多少寶貴的文化財產等等。
社會生活史,是研究人類社會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專門歷史,有助于人們更全面、更形象地認識歷史全貌。這本書結合隋唐五代的時代背景與特點,大致以現代生活疆域為準,從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社會風俗與精神生活等方面,比較全面地論述了隋唐五代近四個世紀各族人民的社會生活,并且盡可能地注意了各個地區、不同階級與階層人們的社會生活。
不翻此書不知道,我們近兩年才風行起來的五一、十一長假出游,原來唐代的時候也有。在唐代,政府是鼓勵各級官員在節假日期間盡情出游的,并且還發給出游補貼,形成制度。人們非常熟悉的大詩人李白,書中提到他一生的絕大多數時間,都是在游歷中度過的。而這種游歷生活,無疑擴大了大詩人的心胸氣度,增長了大詩人壯闊的才情。
而唐代的人們,不獨喜愛牡丹,生活中更是離不開“柳絲”,至于用柳絲做什么,翻翻這本書就知道了。
《帝國危機》
符勇著
朝華出版社
帝國主義一詞,已經很久不流行了。
可是,“9·11”事件以后,帝國主義又死灰復燃,在西方世界再度流行起來,美國毫不隱諱地聲稱自己是當今世界的“惟一帝國”,并冠以時髦和新鮮的名詞:“新帝國主義”。美國的鷹派人物認為:美國應該趁著蘇聯帝國瓦解、俄羅斯尚未崛起之際,發揮“新帝國主義”的作用,建立起一個以美國為中心的一統天下的“世界新秩序”。
德國政治評論家約瑟夫·約菲對今天的美國有這樣的言語:教科書上說,好稱老大的人往往會招致自己的滅亡。拿破侖的情況是如此,路易十四和哈布斯堡王朝亦如此,希特勒和斯大林也不能避免。這就是世界政治最古老的法則。美國也逃避不過這一歷史的法則。而美國歷史學家有更委婉的說法:沉醉于濫用強權始終是美國面臨的第一大挑戰。如果它被傲慢和自負沖昏頭腦,那么它就很快會在“帝國的過度擴張”中不可避免地衰落。
美國外交關系委員會用了一個月的時間針對自己的國際形象進行調查與分析,最后報告稱:“環顧全球,從西歐到遠東,許多人認為美國人傲慢、偽善、剛愎自用和狂妄自大。”或者換一句話講,世界,正在對美國說“不”。而這種從政治及其對外政策入手的批判,無疑會引發更多更廣泛的文化乃至社會生活、道德準則的批判。
《情史》(明)
馮夢龍 編
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
這本號稱完全記錄了古代中國人民情感與情愛的“史記”,是明代著名文學家自稱“情癡”的馮夢龍,從歷代筆記小說和其他著作中有關男女之情的故事里選錄編篡而成的。雖然其中許多故事,我們早已熟悉,但是細讀《柳妖》一篇,你不得不為古人精妙的語言所折服。或者說,版主推薦此書,一個原因,是想那些沒有讀過此書的人,可以通過對“情史”的了解,解讀今天人們的許多觀念和心態的淵源;另一個原因,就是被《柳妖》令人滿口余香的文字所魅惑,想讓更多的人也一同體味一下這篇美文,以及這篇美文中,所宣示的“現代”觀念。
《知堂談吃》
周作人 原著鐘叔河選編
山東畫報出版社
周作人在這本書中說:“我們于日用必需的東西外,必須還有一點無用的游戲和享樂,生活才覺得有意思。我們看夕陽,看秋河,看花,聽雨,聞香,喝不求解渴的酒,吃不求飽的點心,都是生活中必要的——雖然是無用的裝點,而且是愈精煉愈好。”
而本書的選編者鐘叔河先生,之所以選編此書,也是為著上面的原因:“談吃也好,聽談吃也好,重要的并不在吃,而在于談吃亦即對待現實生活的那種氣質和風度。”
而如果你有很多的閑,并且志趣在吃,那就更不能錯過此書,因為吃的本身,正需要這一點“氣質和風度”的提升,正可以灌之以生活一點味道。
《經濟中國》
趙海均 著
朝華出版社
作者是企業界人士,他曾經指出:“如果民營企業不與無所不在的特權結盟,其發展將是舉步維艱……在一個缺乏規則的市場,特權對任何企業都是一種腐蝕劑……如果不能從制度上消解這種外部環境,民營企業規模化蛻變將只是時間問題……彌漫的私人經濟卻伴隨著普遍的腐敗和長期的停滯……”
從上面這段話,我們就可以約略想象作者在書中有怎樣的膽略來“經濟中國”。當然,作者的許多觀點是基于作者自身的見聞而定,并不能成為所謂的真理,但是作者敢于如此的直面現實,并對現實的許多事物作出尖銳的批判,或許正是我們所缺乏的。
《新大敗局》
劉福廣著
中國社會出版社
與其他有關企業敗局的書不同的是,本書所涉及到的企業大多仍活躍在市場的舞臺上,其中的部分企業曾經是我們非常熟悉的。
作者剖析這些企業出現敗局的原因,是為了幫助這些企業早一點蘇醒,并且進而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這些企業所出現的問題,也許正是刻印在叢林中的路標,可以警示后來者,不要再重蹈覆轍。
《被隱蔽的真相》
《21世紀經濟報道》著
文匯出版社
如果你經常忙到沒時間看書看報看電視,但是,又很關心中國走到今天,還存在著哪些問題,諸如:一億多元的國有資產流失,責任誰負?誰是內定的地產之王,騙稅操作流程,一個電力部門的科級干部斂財千萬,大廈背后的犯罪鏈條,龐然萬泰空殼,資金黑洞等等,你不妨翻翻此書。而現實的世界,會因為這樣問題的存在,走向何處呢?
只有知道了許多事情的真相,才能談得上對事物有正確的判斷,也才能促使更多的人想出更多的積極有效的解決辦法來。這也是本書的初衷吧。
《實踐自由》
秦暉著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說:自由主義與其說是一種“主義”,不如說是處理各種“主義”之間關系的一種基本規則。這些規則并非難在論證,而是難在實踐。
作者是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主要從事經濟—社會史、農民問題、改革與現代化問題研究。作者在本書中也正是圍繞“作為公民的農民”、“公正與誠信”、“公平轉軌”等問題探尋實踐自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