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拉克將成為第二個越南。自美國攻打伊拉克,一直有這一說法。如今伊拉克的現狀,似乎又已經印證了這一說法。美國的越戰是失敗的。它在美國社會中留下的傷痕至今沒有完全撫平。在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候選人在越戰時的表現,還被用那時的價值標準來衡量,幾度成為新聞的焦點。幾十年來,美國社會包括政界、軍界等,從未間斷過對越戰的檢討。但,說來說去,美國力圖獨霸世界的原則是決不觸及的,所熱衷的不過是以后干預他國事務時怎樣避免重蹈覆轍。
布什政府不認為伊拉克可能成為第二個越南。因為那里沒有相應的條件。沒有叢林——越戰以后叢林也是一種致命武器了,沒有強大的他國支持,沒有整個民族的同仇敵愾,等等。倒是相反,美國覺得擁有越戰時沒有的一個有力條件:被推翻的薩達姆政權長期殘酷鎮壓自己的人民,長期窮兵黷武禍害國家。然后,布什政府再給自己加上一個有力條件,那就是伊拉克大選及由此所樹立的民主。而一些反美武裝的恐怖活動濫殺無辜,又額外贈予了一個有力條件——至少布什們是這樣看的。
伊拉克大選前,恐怖襲擊達到高潮,甚至開始投票后也接連發生。如人們所預料。一些反美武裝的目的,是通過恐怖活動來阻止人們參加投票,以破壞大選。但,這種做法幫了美國人的忙,恐怖活動實際上促使人們去投票。當今世界,反美是一面旗幟。不過不是在這面旗幟下做什么事情都可以。靠濫殺無辜進行恫嚇,即使理由再充分也不會被人民所接受。事實也是伊拉克人民做出了自己的選擇,有8百多萬人參加了投票。應該說,伊拉克人民不是選擇了美國,而是選擇了一次民主的機會。哪怕那民主是有限的或者說是虛偽的。因為歷史上他們連這樣的機會都不曾有過。因為薩達姆的暴政實在是令人不堪回首。
自美軍發動伊拉克戰爭以來,死在伊拉克的美國軍人已經超過了1500名,而且至今安全形勢并無好轉的趨勢,美國卻又瞄上了鄰國伊朗,接著是敘利亞。伊朗是核問題。敘利亞,是從黎巴嫩撤軍問題。其實,在這些問題的底下,美國認為這些國家都與伊拉克局勢有聯系。一方面,它們庇護以及支持伊拉克的反美武裝,甚至有的就是它們直接派過去的。另一方面,伊拉克大選為鄰國樹立了一個民主樣板,一定引起連鎖反應,如果再從外部施以高壓,勢必產生實際效果。連埃及總統,那個中東最大國家的政治強人穆巴拉克,迫于形勢對反對黨作出讓步,不是向議會建議直選總統并且任何人都可以成為候選人嗎?沙特阿拉伯,一個由國王及龐大的王族統治的國家,不是也同意在基層進行選舉嗎?
當年的越戰,持續了十幾年。它始自南越,后來因庇護與支持游擊隊的理由轟炸北越,先后推翻老撾、柬埔寨的政權并公開入侵后者,還波及泰國。那時,美國人的理論是多米諾骨牌論,南越是防止共產主義進一步擴散的第一張牌,不能讓它倒下去。這場戰爭,從肯尼迪開始,歷經約翰遜、尼克松三任總統,幾十萬大軍深陷茫茫叢林,死亡5萬多人,花費無數美元,引起持久的反戰浪潮社會劇烈動蕩,到尼克松的第二任上才以美國的失敗而結束。美國白忙乎一場,或許也就是留下了華盛頓越戰紀念碑這么個有實在價值的東西。現在,在伊拉克在中東,似乎也可以拿多米諾骨牌來形容:在布什們眼里,伊拉克是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牌,但伊拉克作為第一張牌要倒下去,去砸倒第二張……
伊拉克將成為美國的第二個越南。這說法,在當前可以有兩面的含義了。一面,是陷入城市游擊戰的泥潭,如越戰那樣失敗。另一面,則是布什們的道理:也如越戰那樣擴散到周邊國家,幾乎同樣的一幅路線圖,只是作用與目的不一樣。
黎巴嫩前總理被暗殺。他生前是主張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的。他的死,再次激起了黎國內要求敘利亞撤軍的呼聲。但,這一次緊跟著其他一些阿拉伯國家、歐盟、美國甚至俄羅斯的呼聲及強大的壓力。
阿拉法特逝世,好像忽然沒有了阻礙,巴勒斯坦與以色列重開和平談判,連巴勒斯坦一些頻頻發動恐怖自殺襲擊的激進組織也在配合,似乎中東和平有望。中東形勢,牽扯許多國家的利益,涉及一些大國的勢力范圍。如俄羅斯,它一直是敘利亞的強有力的支持者,有很大的影響力,這一次也為撤軍施壓,是丟卒保車的策略。敘利亞從黎巴嫩撤軍自然是削弱了勢力以及與以色列對抗的實力,卻避免了與風頭正勁的美國硬抗,保證不出現第二個伊拉克。而歐盟等等,打的主意恐怕也不過如此。
至于美國,為支持以色列壓迫敘利亞撤軍,則與自己的伊拉克戰略完全是一回事。敘利亞駐軍黎巴嫩,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黎巴嫩,也是保持著對以色列的軍事壓力。另外,有許多敘利亞人在黎巴嫩打工,他們每年寄回的錢,是支持國內經濟的因素之一,撤軍將影響他們的工作機會,因此影響國內經濟穩定。兩種因素加在一起,就有可能引起敘利亞政治動蕩。而這種局面正是美國期待的,它的美式民主或者軍隊正好乘亂而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