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 葭
當代,文化產業應該是個支柱性產業
“看韓國,雖然歷史并不十分悠久,但近年來連中國都出現了‘韓流,電影、舞臺、廣告都大量請‘韓星,這值得深思?!毖胄行虚L周小川日前在接受《財經》雜志專訪時,出人意料地提到了“韓流”。說話間,以《大長今》為領軍的新一波韓流正在中國大江南北奔突。作為中國經濟的重要決策者,周小川此論一出,頗受關注。
超級產業在中國的低級發展
周小川是在文化產業的框架下談到韓流的。文化產業正在全球范圍內成為一個顯赫的產業,享有“超級產業”之譽。資料顯示,美國文化產業的產值占GDP約五分之一,電影的出口額在所有產品中雄踞第二,音像制品出口超過航空航天業,成為全美第一大出口貿易產品,占據了40%以上國際音像市場份額。而曾創造了世界奇跡的日本經濟,以現代科技為核心的文化產業功居其首。
事實表明,發達國家正在不遺余力地發展文化產業。在國際舞臺上,文化正在成為國與國之間競爭的利器。
然而,作為超級產業的文化產業,在中國的發展顯然處于非常低級的階段。據統計,中國2000年文化產業只占GDP的2.71%,2001年增加到2;96%,而在日本,2001年就占GDP的18.3%,僅次于制造業;在美國,文化產業的年收入高達4000億美元,已經成為美國的第二大產業。
周小川注意到了文化對經濟的支持作用。他認為,從國際國內的經驗看,文化藝術產業的發展能起“領頭羊”的作用。沒有文化內容,旅游、娛樂、餐飲等諸多子行業都會大為遜色;沒有文化內容,工業產品的需求和附加值也明顯減少。他舉例說,世界上的自主品牌中,大約有一半來自技術研發,另一半是靠文化內涵而形成的,例如法國香水、意大利領帶、美國的卡通形象等各種名牌。它們的科技含量并不高,但在文化內容支持下卻形成了工業產權。
在周小川大念文化經的同時,中國經濟學界正在對中國經濟的運行現狀展開會診。一種判斷是,中國經濟中已經出現了內需嚴重不足的問題。而擴大內需的最佳選擇,已經不是傳統的放松信貸和投資拉力。周小川認為,旅游、休閑、文化、娛樂將成為中國GDP增長和就業的不可小視的部分,是內需政策需要研究的問題之一。
事實上,關于文化產業的研究近年來在中國正在逐漸升溫,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被官產學三界所強調。
今年10月18日發表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建議》中稱,“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完善文化產業政策,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和民族文化為主體、吸收外來有益文化的文化市場格局?!?/p>
張曉明及他所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產業研究中心的研究結論是,第一,在當代,文化產業應該是個支柱性產業;第二,文化產業發展戰略應該成為國家發展戰略,不是傳統所理解的,僅僅是唱歌跳舞這類文化娛樂演出,而是事關國家發展戰略;第三,在文化產業的推動之下,我國作為后發現代化國家,有可能發揮后發優勢,而只有在文化產業發展戰略制定清楚了,文化產業發展起來了,所謂的后發優勢才有可能發揮出來。
北京工商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說,第三產業中的文化產業部分,一直沒達到發達國家的比重,這是因為我們經濟發展一直處在以物質財富為主的生產階段,服務業不發達?,F在嚴重的兩極分化,使得擴大內需、增加就業成為主題。
“文化產業波及論”
國家統計局提供的統計數字表明,中國文化系統的文化產業增加值1998年為207.62億元,2001年為210.68億元,這三年的增長速度為1.47%,而2002年就發展到了250億元,比2001年增長18.66%,2003年又增加到307.20億元,增長速度高達22.88%。
看似強勁的發展速度和產業效益其實遠遠沒有到達文化產業應有的水平。發達國家文化產業從業人員占全部從業人員的比重與其對國民經濟的貢獻(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基本相當,即兩者的比重維持在1:1左右,而中國兩者的比重為1.7:1左右。
文化產業統計研究課題組專家殷國俊分析道,這個數字表明,中國文化產業的效益遠低于西方市場經濟國家,創造同等價值的文化財富,需多投入70%左右的人力資源,中國文化產業的經濟效益需要進一步提高。
2003年的統計數字顯示,中國文化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5%)比發達國家平均低50%左右。文化服務業從業人員占城鎮從業人員的比重(2.5%)低于多數發達國家,約低30%-60%。
從差距中,人們也看到了未來發展的空間。
“未來增長空間大、對物質資源消耗相對較低、同時也能發揮中國悠久文明古國優勢的服務業環節,應該是廣義的文化產業?!边@是周小川接受《財經》專訪時,對文化產業在中國發展前景所做的判斷。他還說:“文化產業雖然直接產值不高,卻是最‘軟的,波及效應也最大。廣義的文化產業,包括文化、藝術、體育、健身、旅游、娛樂、休閑等,目前在我國強調的作用不夠,增長的空間更大。”
反思“自我限制”
周小川對廣義文化產業的概括,暗合年初國家統計局下發國務院各部門及各省市自治區統計機構的2號文件。在這份名為《文化及相關產業指標體系框架》的文件中,第一次明確了文化產業的概念: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娛樂產品和服務的活動,以及與這些活動有關聯的活動的集合。
這份編制了一年之久的文件,是由中宣部牽頭,文化部、廣電總局、新聞出版總署和國家統計局聯合參與的“文化產業統計研究課題組”的研究重任之一,其背后的政府意志顯而易見。
2005年8月,《國務院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若干決定》發表之后,文化產業的迅速增長引起了經濟學界的廣泛關注。這是國務院首次出臺的關于非公有資本進入文化產業的相關政策。
文化部文化產業司司長王永章評論道,“《決定》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的階段,經濟結構和所有制結構調整向文化領域擴大和深入的必然結果,也是我國文化產業自身發展壯大的必然要求?!边@一表述與后來周小川的說法不謀而合。
耐人尋味的是,周小川在強調文化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意義的同時,提出對發展文化產業中“自我限制”的反思。
由于周小川身為央行行長,對高層制定宏觀經濟計劃有著重要的影響,所以此番他高調談論文化產業,非同尋常。種種跡象表明,日漸崛起的文化產業正走進中國政府高層的視野之中,并有望逐步擺脫固有體制的束縛,成為中國經濟發展的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