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新建
在創業初期,制度陳本是非常低廉的。應為企業沒有太多的成文規定,這時的公司并沒有明顯得組織界限,顯示出很大的靈活性。但是企業變大后,就有了許多條條框框,產生了許多過去不曾遇到的麻煩。事實上,企業早期就是一個無邊界的組織,企業里也許只有企業家一個人,或者只有一個很小的創業團隊,大家在里面縱橫馳騁。隨著企業的發展,企業自己設置了邊界。設置邊界是企業向規范化、有序化成長的必要。但當邊界設置越來越多的時候,企業內部的交易成本也應此驟升,甚至高過社會的交易成本。所以,當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就需要來個反向運動,對企業中存在的種種條文框框警醒全面清理,讓企業又回到無邊界狀態。
怎佯才能讓企業回到無邊界狀態呢?
一個最可行的辦法就是,將企業現有的邊界打破,保持小企業的活力,讓每一個部門真正成為企業的一部分。
培養小企業心態。我們希望員工保持一個心態——公司的大小是相對我們自己來說的,與未來的小天鵝相比,我們現在仍然是一家小企業。我們不能因為部門內部規模變大,而認為自己是大企業,而應保持小企業時期的簡樸和平牙口。
設立第一則任制。實踐證明,第一責任制可以避免企業對外的推委和搪塞。企業第一個接觸到問題的員工,就是第一責任人,他將解決這個難題,而不是推給別的部門或別的同事。
鼓勵交流。除了傳統的談話形勢的交流外,在公司進行跨部門研討會以解決問題。
設立流程負責人。我們更重視對流程的管理,同其他公司的流程是分段負責制不同,我們的流程由源頭的責任人充當負責人,充分整合了各部門的資源,又避免相互埋怨,防止大企業病。
就像從流程主導到流程責任入主導的轉變一樣,我們正在從企業家主導到制度主導。企業不能選擇宏觀制度,只能遵守并利用制度保護自己。
說到底,消除企業邊界,就是在分工明確的基礎上:強調部門見得協調,強調部門的主管能動性和責任感。邊界的打破,是隊員有僵化的制度進行破壞或更新,并最終建立起一套更人性化、更靈活的新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