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藍光廣場最大問題是,先建設后策劃,前期規劃不到位。
藍光廣場做的專業市場屬于商用物業范疇。商用物業的開發是房地產開發中最具挑戰性的,風險大,回報高,復雜性、專業性要求高。好則回報高,差則可能滿盤皆輸。商用物業與住宅差別很大,商用物業不僅要求開發成功,后續經營也必須成功。商用物業如果前期規劃不到位、不嚴謹,失敗的可能性就很大。
藍光廣場的規劃沒做好:先做住宅,再做商鋪;住宅開發完,才考慮裙樓商鋪的招商,顯得有些倉促。那些已經成功入市的商用物業項目,至少在兩三年前甚至更早就開始籌備了。
其次,藍光廣場位于廣州珠江新城,地段優勢明顯,但這個地點只能定位為燈飾市場嗎?這里要打一個大問號。
很多專業市場都不設在繁華商業區,不設在CBD(中央商務區),而是設于城郊結合部。這是因為專業市場,像燈飾市場,面對的不是日常用品消費者,消費者并不需要經常光顧,而且選購時目的性很強,一般會到大型專業市場去,距離遠一點他們也不在乎。
像燈飾、家具這些專業市場,由于經營的是非經常性消費品,租賃成本是有意進駐專業市場的商家很關注的問題。藍光廣場如果要做燈飾專業市場,招商租賃就不能走高檔化路線。藍光廣場的品牌號召力不夠大,高開高走,是不現實的。
第三個問題是,預期過高,殺雞取卵。
藍光廣場的經營面積比較大,需要經歷較為艱難的長期經營過程,“放水養魚”需要耐心。藍光廣場急于收回投資,有點急躁,反而頻頻失誤。
商用物業的回報周期,比住宅要長得多。住宅面對的是普通消費者,靠一次性銷售獲利,可以分期滾動開發,是短線投資。而商業物業面對的是商家,靠長期經營收取租金盈利,必須一次建成,悉心培養,是長線投資。打個比方,住宅開發就像種莊稼,商業物業開發經營就像養小孩。
專業市場的培育,一般需要3年時間,這段時間叫作守業期。在守業期,經營方面,要請專業人士來進行形象包裝,同時要優惠讓利,把人氣慢慢培育起來。藍光廣場熬不住守業期,最后“出師未捷身先死”。
最后,招商的操作手法不專業,不是以市場為導向。
藍光廣場的招商宣傳,因與電視臺有債務關系,廣告就主投這家電視臺,花了冤枉錢,卻不見效果。這種做法顯然不是按市場營銷的基本原則來選擇傳播組合的。
另一方面,藍光廣場招商時聘請的不是專業的咨詢代理公司,不專業的策劃,不專業的操作,必然導致不專業的決策,犯下不專業的錯誤。
還有一點,在珠江新城位于市中心這樣的地段,拿地成本高,開發商急于快速收回投資,運作上就不免急功近利,手忙腳亂。
藍光廣場起死回生還是有很多機會的。首先,地段很不錯,人流、交通、環境都不是問題;內部方面,電梯、裝修、場地等,條件也不錯。
如果重新進行定位,應該找真正懂得商用物業運作的專業公司來操刀,懂流程,不走彎路,還是很有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