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熟,早熟 ! 一個孩子的問題、家庭的問題,更是社會的問題
為什么街頭“不會飛的小天使”一下子多了起來
愈來愈多家長擔憂,自己孩子怎么提前“跑”到青春期?各種數字與跡象也顯示,現在的小孩比過去更早熟,第二性征提早出現、對于兩性交往也躍躍欲試。夏天的果實為什么會在春天壓枝?為什么仿佛一夜之間,小天使都被魔鬼催熟,由于承受不了自身體重,紛紛跌落凡間?我們又該如何應對與調適?
15天軍訓完畢,某實驗小學五年級女生幾乎哭成一片,特別是一個叫童童的女孩撲到教官身上,久久不肯放手。當天晚上,她就迫不及待地給他打了個電話“表達愛慕之情”。這可把教官嚇壞了。更令他吃不消的是幾天后,又陸續收到4個五年級女生的“求愛信”,他哭笑不得地問我:“怎么辦?我可是個正經軍人啊!”
放暑假了,在福建某小學教四年級的許老師卻憂心忡忡。她班上有個功課不錯的女生宣稱自己“愛”上一位吊兒郎當、學習成績差的男同學,并且主動追求。老師找她溝通,11歲小女生回擊說:“老師,男人不壞、女人不愛,你不知道嗎?”老師為之臉紅語塞。
在某兒童醫院,劉女士滿面憂愁地告訴醫生,女兒在小學二年級就來月經,因為發育得早,身高體重比同班同學都突出,經常情緒不穩定,動不動就發脾氣。目前女兒準備上初中,身高反而停滯不長,停在150公分,從班上最高變成最矮......
許多四五年級老師們都不約而同地搖頭感嘆,現在的男女小學生不再授受不親,或者在桌子中間劃一道“三八線”,純真年代好像一去不復返,老師得經常費心處理他們的“感情問題”。例如幾個男生愛上同一個女生,爭風吃醋;某女生因為追不到心愛的男生,趴在桌上哭泣,連老師也勸不住,無法繼續上課;放學路上,女生坐在男生車子后面喂他東西吃,更有膽大者干脆勾肩搭背地走,趾高氣揚,好像有“對象”才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所以有必要大張旗鼓一番!
小大人的心理問題
早發育的孩子尤其女孩子,第二性征容易惹人注目,這有時會影響她與還是兒童身的同學相處。如何看待自己身體的變化、為何開始對異性產生興趣、性問題上的種種疑惑……這些問題經常盤根錯節,會給早熟的孩子造成許多心理上的困擾。
A、自我意識愈來愈強
叛逆性增強,是早熟孩子經常出現的狀況。四年級的許多女生仍一臉稚氣,卻開始抵制穿校服,并且經常在言詞上回嘴辯駁老師。
在福建煤礦療養院心理治療中心,經常有不安的父母打電話咨詢,孩子為什么越來越“沒有良心”?為什么過去愛黏人的小女孩變得如此疏遠,而會對異性好奇、夜歸、不愛找父母說話?
B、對身體持較負面評價
由于認知發展跟不上生理發育,許多孩子對身體的變化感到不自在。 一位五年級女生,不管天氣多熱,總穿長袖運動外套,屢勸不聽。其他女生吐露,這是因為她有胸部了,其他同學都還沒有,怕遭同學笑。由于長期壓力困擾,女孩最后患了抑郁癥。在學校里,不論有意或無意,異性之間的捉弄從來沒有停止過,對早發育的女生來說,這更是雪上加霜。很多父母未必知情,以為只是同學之間的玩笑,但長久如此,很可能導致孩子形成畏縮性格。心理治療中心的林主任提醒,校園的兩性教育顯然還不夠徹底,異性的好奇或嘲弄無形中強化了年少女孩對身體的負面評價。
C、不適應生理上的變化
據臺灣某醫學基金會的一份資料顯示,學生在第一次月經來時的感覺以“害怕”(44%)的比率最高,其次是沒有感覺(33.4%);仍有少部分認為是羞人的事(6.9%)、可怕的事(6%)或骯臟的事(1.9%)。許多女孩小小年紀就以自己身體為羞恥。不過也有個別女生反而頗以自己早熟的身體為傲,一旦發現自己出現第二性征,會主動用早熟的身體吸引異性注意。但這些心智年齡小外觀卻大人樣的孩子,不知道很多行為易引人遐想,很容易成為性侵害的對象。
父母應該和孩子一起成長
心理學家認為,成人的言語態度直接影響孩子對事物的認知。早熟的孩子尤其敏感,如何與早熟的孩子溝通,使許多父母傷透腦筋,不知如何下手,有的甚至想推給學校。其實,家庭教育比學校教育更基本。從飲食作息到溝通相處,如果都按照科學的方法去做,會為孩子步入青春期打好基礎。
少吃含有激素的營養品。有些父母看到其他孩子體格高大,就會為自己的孩子買各種補品。但有的補品含有激素,吃多了反而拔苗助長、得不償失。專家建議給孩子吃日常的蔬菜魚肉,均衡飲食即可,因為小孩腎臟功能有限,任何營養素過多都不好。除了自然均衡的飲食,正常睡眠也很重要。生長激素通常在運動和睡眠期間大量分泌,所以要保證睡眠充足。
與孩子相處的方式要依據其心智年齡而非生理年齡。如果孩子小小年紀就發育,但心態仍童稚時,就當還是小孩子,不要以外形的成熟而期望她表現出超齡的成熟行為,這不現實也不公平。同樣,如果孩子已經上初中,瘦瘦小小還沒發育,但言行舉止卻乖巧懂事像個小淑女,就應該用這個年齡相仿的方式相處,不要繼續當她是小女孩童言童語溝通。
多給孩子一些空間。許多父母經常難以接受孩子這么快就進入青春叛逆期,認為小學生仍應處于黏溺父母的階段。這種認知差距難免形成親子沖突。當孩子需要父母時,多陪伴他;當他想找其他同伴或獨處時,在適度的保護下應容許他去。但自由不能過多,否則反而滋生不安全感。比如一起逛百貨公司時,可以答應孩子在CD店待久一點,但約好時間地點會合,與孩子保持彈性的距離,比抓在手里更科學、安全。
認識孩子的大小朋友。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多與孩子聊學校生活,抽空認識孩子的朋友,包括興趣班老師、同學、球隊教練或其他同學的父母。了解孩子經常接觸的人,會較為容易掌握孩子的內心世界,對早熟的孩子更是如此。當孩子生理急速變化之后,如果之前的互動基礎不夠,父母再想窺探孩子內心世界,尤其與其談論與性有關的話題,很難。
少用譬喻談性。現代小孩從小愛問東問西,十分好學,尤其是與性有關的話題。心理專家林芳女士認為,應該直接說,少用譬喻,也不要忸怩難為情,讓孩子自然了解并接受,也更容易以開放的心態迎接成長。性教育即愛的教育。當女兒出現第二性征,要用喜悅的心情看待,不妨說“小女生要變成小公主了”。初潮來臨時也可以為她舉行某種儀式,表示祝福。當孩子發現父母以開心的方式傳遞性教育,自然而然,孩子也會很正向地看待身體變化。
其實,除了母親,父親也應該加入教育的行列。如果父母不教孩子正確的性觀念,只好留給社會教了。但如今夸張的電視、色情畫刊、色情網絡會教成什么樣子,實在不堪想象。愈來愈多研究指出,不良媒體帶來的性、暴力正持續戕害孩子身心,會誤導孩子以為社會容許這樣的(性、暴力)行為。所以建議家長不妨將電視和電腦擺在客廳或者書房等“公共”場所,不要放在孩子房間,這樣不論他上網或看什么節目,你都能遙遙掌握。
不要在無意間傳送負面的“性訊息”。父母應少買極度性感的衣服,或在孩子面前擺弄身體,以免形成鼓勵效用。尤其對待早熟孩子,應多鼓勵他們穿適當的衣服進行合宜的裝扮。
不要刻意忽略或錯過孩子的各種問題。讓孩子知道,和父母談性可以很開心、自然,甚至是親情互動的一部分,如此才能保持溝通渠道的順暢。青春期前就養成親子溝通習慣,步入青春期后,才能繼續親子互動,并深化彼此良性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