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字典》對奢侈的注解為: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進一步考察奢侈的淵源發現,該詞橫貫古今中外、歷經前朝后代,從項羽火燒秦皇的三百里阿房宮到清王朝鼎盛時期的雕欄玉砌、瓊樓玉宇,都為奢侈的傳統意義賦予了歷史的含義。
隨著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居民的財富開始迅速累積,一種新的奢侈主義受財富驅動正在大眾中興起。在5月16日北京《財富》全球論壇上,全球著名的調查公司蓋洛普(中國)咨詢有限公司的調查報告顯示,進入中國中高收入家庭的標準已經從原來的年收入3萬元增長到了5.1萬元。這部分中高收入人群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隨著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消費觀念、家庭結構的轉變,特別是對情感狀況關注度的提升,其生活方式出現明顯的變化,奢侈品開始成為滿足正在出現的富裕階層強烈消費欲望的“趨優消費”。
面對長久以來對奢侈的詬病,新奢侈主義強調自身的不同:把錢用在炫耀上,注重物質性而非功能性,是舊奢侈;把錢放在一個東西的使用上,重視其技術、質量、服務、品質等含量,才是新奢侈。如此看來,新奢侈主義似乎并不只是玩了個文字游戲,而是物質與精神的雙重進化。
在新奢侈主義的流行體驗中.也發生了因度的難以把握而產生的種種矛盾與誤區。中年以上的真正的富人在奢侈品的消費上遠不及年輕的中產階級,高密度人群更助長了中國消費場所的攀比之風。很多喜歡冠自己以新奢侈主義名號的消費者,并沒有達到足夠的富裕程度.卻追求不相稱的品味和質量。因此有人戲稱,對于新奢侈主義者來說.金錢不是萬能的,關鍵是要有信用卡。
其實.新舊奢侈主義只在一念之間,恰到好處的奢侈能夠成就生活品質的提升.而自不量力的過度奢靡,只能成為“有錢時什么都敢買,沒錢時艱難度日”的城市新貧族。
本期封面故事《盤點高考買路錢》所指向的教育消費,也是中國人目前容易踏入新奢侈主義誤區的領域。孩子的學業既是一條風光無限的前途,也是一條布滿收費站的“錢途”,家長在教育消費中,要把握對“名校”、“名牌”、“海外”等效應的追求尺度,合理安排孩子的教育支出,避免不切實際的過度消費,從而保證用穩定的家庭經濟給孩子創造一個長久的健康教育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