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春,我有幸應邀回國為基金業(yè)同仁作營銷方面的培訓。那時開放式基金在國內還是非常新鮮的事物,總共不過十幾只,普通老百姓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基金,不過國內基金市場蘊藏的巨大潛力和基金公司那些年輕人的奮斗激情,卻著實讓我吃了一驚。
2年后,我欣然告別了13年的海外生活,回到祖國。僅僅是2年,雖然對國內基金業(yè)的發(fā)展有所期待,但還是不敢相信它的生命力是如此旺盛,成長速度如此驚人。身邊的親友們也開始打聽,“基金到底是什么”、“基金和股票有什么不同”,我心里開始得意,其實是由衷的高興。從一無所知到倍感新奇,基金在大眾眼里雖然還很陌生,但顯然已留下了印象。
最近,我新加盟的基金公司——湘財荷銀正在慶賀貨幣市場基金的首發(fā)告捷,一位多年的老友聞風打來電話。這位仁兄屬于當前國內典型的成功人士,事業(yè)蒸蒸日上,太太全職照料家人,生活上早已度過壓力重重的階段,開始關注理財規(guī)劃。但偏偏給他帶來豐厚利潤的上海樓市在高位岌岌可危,同時國內股市也持續(xù)低靡,4年以來幾乎跌入谷底。一時間手頭充裕的閑置資金無處可去,這時他想起了從事基金營銷的我,于是前來求助。當我耐心地介紹完基金這種理財工具時,他居然興奮地連聲問我:“真有這么好的東西?”這個反應倒讓我吃了一驚。也許這就是目前國內比較普遍的情況,大量生活無憂的中產階級、甚至新富階層一方面有強烈的理財需求,一方面卻由于理財產品的匱乏和專業(yè)知識的限制而倍感困惑。像貨幣市場基金這么簡單實用的理財工具,在國內卻還非常“小眾”。想想過去在加拿大工作的時候,薪水都是自動轉入貨幣市場基金賬戶,我甚至說不清自己到底購買過多少貨幣市場基金。不過,這也正說明中國的基金業(yè)是一片凈土,等待有心人來開墾。
說起個人理財,我又想起了一件趣事。那是兩個月前的中秋節(jié),我在深圳會見了一位朋友,席間融融之際,他隨口發(fā)了幾句牢騷。原來今年春節(jié)前后,由于對房地產調控的擔心,他毅然拋掉了手里的樓盤,將資金全線投到幾只股票中,理由是出于個人的研究判斷,認為“長期向好”是必然趨勢。誰曾料半年光陰一晃而過,深圳房價普漲了10%有余,而股市凄涼依舊。他懊悔地直說自己是徹頭徹尾的“反向操作”。寬慰他之余,我不禁對這種個人投資的觀念和模式感到意外。從回國接觸的朋友看,相當一部分人都把“理財”等同于“投資”,往往草率地將高回報視作唯一目標。其實理財有兩個原則:首先就是認清你自己,也就是要仔細衡量個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然后再選擇收益與之匹配的產品。像剛才說到的那位朋友,他聲稱自己“長線看好”,但半年中的虧損就讓他坐立不安,這說明他對自己的投資期限和風險承受能力根本不了解。第二是尋求專業(yè)服務。“術業(yè)有專攻”的古訓在現(xiàn)代社會尤其發(fā)人深省,每個人都有“巧”的一面,自然也有“拙”的一面。太多的人都以為自己轉念間就可以把握投資的真諦,事實上大都換來了深刻的教訓。即便運氣好能夠短期獲利,由于不具備專業(yè)技能早晚也會招致更慘痛的損失。
我在加拿大基金業(yè)工作了多年,可還是聘請了一名經紀人來打理財務,很多人包括前面那位朋友都不理解,他們覺得既然已有豐富的金融知識和從業(yè)經驗,何必要請他人代勞。但事實并非如此,加拿大雖然只有3000萬人口,但是市場上有將近2000只共同基金。亂花迷眼的品種且不說,繁忙的工作也讓我無暇比較篩選。但是一名好的經紀人可以幫助我來分析個人需求,匹配風險收益,選擇合適的金融產品。這樣不但避免了個人倉促決定帶來的隱患,也讓我在工作之余可以更多地享受繪畫、圍棋等愛好帶來的樂趣,不必為其它分心。從海外的理財發(fā)展來看,越是高端客戶,越依賴專業(yè)人士來幫助他們作財務規(guī)劃。現(xiàn)在國內很多商業(yè)銀行都在貴賓理財方面嘗試創(chuàng)新,做得有聲有色,我想以后咨詢個人理財師也會成為國人的理財選擇。
有朋友說,國內的開放式基金還不到200只,產品同質化現(xiàn)象嚴重,還不如自己隨便挑選。這種看法值得商榷。一方面國內基金產品對比歐美國家的確不多,產品細分程度也不夠,但正是短期內的“同質化”才需要更深入的分析和對比。而且隨著未來稅收制度的扶持和養(yǎng)老金體系的完善,開放式基金將迎來真正的“井噴式”發(fā)展,那時異彩紛呈的基金市場就更呼喚理財服務了。另一方面,也是我感觸很深的,那就是理財其實強調了一個“管理”的概念,是合理利用現(xiàn)有資源,滿足人生的多種需求。長期來看,理財應該是貫穿一生的活動,而不是短期的投機行為;及早培養(yǎng)個人的理財意識,并養(yǎng)成良好的理財習慣(比如依靠專業(yè)服務)可以幫助你達到財務自由的境界,財務自由又是人生自由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每個人而言,這種內心深處的自由與平和是生命的終極追求。